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刘品 《乡镇经济》2001,(1):16-17
随着入世脚步的临近,粮食流通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分析了入世后我国粮食流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食生产产业化及粮食企业改革方面,提出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晨 《南方经济》2002,(2):54-56
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保持宽松的粮食供求环境、保证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协作配合、保护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率先进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成功地实现了体制转轨。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保持市场供求稳定、国有粮食企业转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对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半年来的粮价上涨幅度比较大,有2003年度间粮食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因素。但是当前粮食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量的短缺,而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因此,当前要认清基本形势,心中有数。在恢复粮食种植面积,获得夏粮、早稻丰收后,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粮食仓库是粮食部门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物质硬件,粮仓建设更是各级政府对粮食工作实行层层首长负责制考核的内容之一。近年来,山区粮食仓库建设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宏观政策驱动,农业产业政策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一度时期束之高阁,以至形成了粮食仓储远不适应粮食流通收储的需要,新建、扩修、维护已成为当前粮食工作仓储建设的首要问题。笔者以市场、宏观政策调整为基点,结合秭归具情况。谈谈山区粮食仓库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在某种程度上讲粮食问题就是稳定问题。1998年4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广大农村、特别烛粮食部门中反响强烈,最近,我们有针对性地对通道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粮食体制改革有喜有,相对而言,忧更令人不安。  相似文献   

7.
陈信 《特区展望》2001,(3):47-47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要想通过改革一下子解决粮食流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准突破口,抓住重点,方能推动整个粮改的深入开展。正如朱基总理所提出的“现在的问题是粮食企业的亏损在银行挂帐严重,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堪重负。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造成国有粮食企业巨大亏损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粮食部门的主观因素。从海口的实践来看,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  相似文献   

8.
粮食流通指的是粮食从生产者手中收购开始,经历储存、调销、加工直到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因此,不论选择何种粮食流通模式都必须很好地解决“购”和“销”两个环节,因为“购”是粮食流通的开始,也是粮食流通的基础,“销”是粮食流通的终结,也是检验流通成果的标准。对敞购顺销直观的解释就是收储企业在收的环节要形成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制度,在售的环节要形成顺价销售的机制,不得“逆向操作”,起到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9.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眼务“三农”。“十五”期闻,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粮食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调控监管,发展现代粮食流通。引导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经济学原理,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思路进行了整理,指出,主产区逐步实行市场化,政府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取消保护价,实行其他支农措施是我国主产区粮食改革的必之由路。在此基础上,主产区粮食企业应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定单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主产区政府应尽快速完善粮食批发和期货市场,建立灵敏高效的调控机制,对粮食市场实行灵敏高效的调控;最后政府要设法提高农村信息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真正推动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1.
粮食的总量平衡就是粮食总供给与粮食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数量、品种、时间和地区的平衡,动态和静态的平衡。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立足自力更生、保持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的重要决策,明确了省长抓粮食的责任制,无疑,这将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流通体制又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总结粮食流通改革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现行体制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既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新体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粮食物流是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整个过程中商品的实体运动,体现了在流通环节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流通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贾峤  杨平  杨恒 《北方经济》2012,(13):50-51
粮食流通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粮食流通财政支持政策作为政府对粮食流通领域进行的投资性支出和补贴性支出,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协调粮食产销区利益、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作用。近年来辽宁省粮食流通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一届政府经过周密准备、果断决策,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场旨在开创适合中国需要的粮食流通新体制的跨世纪的改革。可以预言,只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此次深化粮改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国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仍然存在多种弊端和矛盾。诸如国有粮食企业机制转换严重滞后,效益滑坡,财务挂帐剧增;政企不分,冗员膨胀,管理粗放,粮食流通体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之一。总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成都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粮价,减轻财政负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国粮食局长会议暨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前不久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粮食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安全,切实保障种粮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8.
俞仲达 《浙江经济》1999,(11):56-57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过9800亿斤。这标志着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粮食销售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变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粮食流通由封闭的地域性市场为主转变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大市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粮食流通体制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者针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提出了粮食流通体制转轨中国有企业经营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性。自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逐步走向了粮食市场化,粮食流通波动由供给制约转为由市场需求制约为主。西宁市粮食不能自给,供需缺口较大,在我省属粮食主销区,对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粮食供求稳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粮食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