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9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延伸和对外流通的催化剂。推动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与模式,对于上海自贸区构建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扩展中国金融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对上海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具有示范性效应.本文在阐述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上海自贸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劣性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目标模式,主张借鉴国际上大多国家采用的对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干预能力没有太高要求的内外分离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自由贸易区的定义,结合上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现有制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战略意义与可能的负面影响。为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找到最优借鉴模式,提出上海自贸区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制度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东  陈佳声 《北方经贸》2002,(11):69-70
作者针对中国拟在上海建设离岸金融中心这一战略 ,结合国内外情况 ,提出我国离岸金融中心应选择以内外分离为基础的渗透型运行模式 ,应充分发挥自身“中国特色”优势 ,政府应大力协助以弥补中心劣势 ,同时 ,中心还要重视监管工作 ,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余茜文 《中国市场》2014,(18):119-120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自贸区的成立预示着离岸金融市场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市场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大致出台,其中亮点很多,本文将结合最新颁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监管现实水平,学者大多认同上海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应选择内外分离型模式,但是鲜有文献从定量角度论证该模式的有效性问题。本文以美国IBF、日本JOM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为研究对象,将在岸金融深化程度和资本开放程度引入有效性检验模型中,实证研究发现IBF的发展能够促进美国金融深化和资本开放,而JOM却助推了日本经济泡沫。通过分析IBF和JOM有效性差异的根源,为上海自贸区构建内外分离型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时代,离岸金融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中的重要金融资源。建设好自贸离岸金融市场不仅能够加大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更能够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有所进步。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的龙头,建设好自贸离岸金融市场是帮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科学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本文就将从自贸离岸金融的概念出发,对上海自贸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做出有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际金融中的核心板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国际经济局势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在建设中必须要对国际典型的一些离岸金融市场进行借鉴和学习,以便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建设。对这些离岸金融市场相关的政策、税收、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学习,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来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目前国内的金融业务现状为切入点,对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四种类型的金融离岸市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核心、自贸区建设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指出:渐进式改革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必然选择,发展离岸金融是上海跨越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并由上海清算所实现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统一清算、结算、交割,同时监管银行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头寸,动态调整渗透程度;此外,上海清算所还可以在自贸区试点以大宗商品场外交易为核心的OTC市场作为国内期货市场配对交易、现货市场创新交易、规避风险的完善和补充,使各交易主体打通基于国内外金融衍生全品种的风险管理体系,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风险、发现价格。  相似文献   

10.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今金融发展的核心趋势,近年来,我国也在上海自贸区开展了创建离岸金融市场的探索。然而,当前我国国内金融体系尚未成熟,金融改革正在进行,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需要十分谨慎。日本和中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离岸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离岸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政策条件的限制发展尚未充分。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为我国离岸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上海自贸区虽然拥有先天条件、政策优势、人才优势,但也存在税收、外汇管理等政策瓶颈,因此从税收、外汇贸易便利化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运行与发展,离不开金融合作的支持。推进自贸区金融合作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根据中俄自贸区不同发展阶段,可选择建立中俄贸易清算中心、哈俄合作银行和中俄离岸金融交易中心三种金融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赵晓琪 《商》2014,(17):166-166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相对于建设一个"自由贸易港",上海还有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与目标,因而金融放开会迈得更大,金融的内涵会更多。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和离岸金融中心等被认为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金融创新的举措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天津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性的金融自由化趋势迅速发展金融创新浪潮迫使各国政府放松管制,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便成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批准成为继深圳、上海后我国第三个离岸金融试点地区,有关天津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问题,逐渐被学者重视起来。本文介绍了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模式、内容,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现有的金融和经济条件,提出适合天津发展的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上海自贸区改革发展的核心不在于政策优惠而在于制度创新,四年成绩斐然,尤其是金融改革更是先人一步,各阶段的改革经验和成功实践更是对上海自贸区金融主体产生了影响,其中商业银行首当其冲。经济新常态下,尤其是"1+3+7"自贸区"雁形阵"开放模式基本成型时期,着力分析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分析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并结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2013年9月29日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国家"以开放促改革"的新试点。凭借其在金融、贸易、航运、产业服务等方面享有较多自由的特色,上海自贸区不仅成为了国家全面金融改革和贸易的突破口,也促进了地区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背景,上海的城市发展为基础,通过与其他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对国家政策的梳理,以及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对上海自贸区的定位及国际影响做出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在于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需相脱离,近年来,上海自贸区所推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某种方面带给上海自贸区金融机构与企业一次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机会,然而,这也极易导致金融风险隐患。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与金融开发应该紧密根据实体经济发展之需,不断创新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践,提出了可以建设三到五个离岸金融中心和内外分离型模式为基础、适度渗漏离岸金融市场的上海模式和避税港的深圳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离岸贸易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近二十年以来,得到了极为快速地发展。离岸贸易主要集中于具有优惠税收政策、低廉运输成本、稳定贸易环境的区域或城市,世界上许多港口城市都通过离岸贸易实现了贸易增长的结构性转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正式挂牌,它成为了中国境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自贸区的建立为发展离岸贸易创造了一个重大的契机。在上海建  相似文献   

20.
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建立与发展对我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政府打造其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发挥其优势形成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广至全国。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固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与投资机会,但是推行自由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一定的风险,金融改革也只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发展。文章在研究了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现存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