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晓红  高绍福 《会计之友》2008,(27):105-106
可转换公司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可转债发行主体、发行动机、发行时机、发行条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使发行人对该融资工具有个理性的认识,以切实有效地利用可转债融资。  相似文献   

2.
可转换公司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可转债发行主体、发行动机、发行时机、发行条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使发行人对该融资工具有个理性的认识,以切实有效地利用可转债融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进行研究。首先对发行可转债和增发这两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公司规模、现金流动负债比与选择发行可转债融资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市净率、公司成长性与选择发行可转债融资显著负相关;接着对发行可转债样本按照上市地点和所有制形式分类,发现在沪市的上市公司有更强的现金流动负债比,而国有上市公司有更高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7年三种主要再融资方式:可转债、增发、配股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求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对股权再融资成本采用CLS剩余收益模型计算,可转债融资成本取利率成本与内含期权成本之和,结果表明,在样本选取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再融资成本低于股权再融资成本.希望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获取资金应该是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中存在的非理性问题,以期发行公司对该融资工具有理性认识,切实有效地利用可转债融资。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5,(10):165-169
可转债作为一种新型的再融资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青睐,监管部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案条例规范了可转债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绩效。然而,国内学者对可转债融资经营绩效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结合我国可转债融资的制度背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可转债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会带来公司绩效的下降,公司风险与公司经营绩效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应大力发展可转债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同时降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门槛,推行"注册制"。  相似文献   

7.
李秉祥  李娟 《价值工程》2012,31(30):5-7
为了探讨股东控制权收益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影响,本文以2006-2011年我国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和增发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所选变量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三大指标分别与是否发行可转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可转换公司债(简称可转债)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给予持有人在一定期间内依约定条件和转换比例将债券转换成本公司股份的一种公司债券形式。目前,我国发行的可转债有两种:不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和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简称分离式可转债)。1992年,深宝安(000009)发行了我国A股市场上的首只不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总额5亿元。  相似文献   

9.
可转债以其较低但稳定的保底利息和内涵看涨期权双重特点,满足了上市公司完成融资计划和投资者回避近期风险并期待未来的各自要求,从而成为融资者和投资者的新宠。然而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必然由于其风险、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存在,使其并不适用于所有符合发行条件的公司。一、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风险可转债以其较低的筹资成本、短期偿债压力较小及转换溢价对老股东权益的保障等优越之处而倍受拟筹资公司的青睐,但任何一种金融工具在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风险。可转债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债券未如预期在约定时间内转换为股票的转换失…  相似文献   

10.
闫瑶 《西部财会》2008,(9):44-46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尝试利用可转债来进行再融资,可转债是一种兼具债券和股票特性的复合性衍生产品,利用它来进行再融资所产生的效应绝不是简单的股票和债券融资效应的累加。但由于可转债自身的特性,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融资必须要考虑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公司的财务要素,综合评价可转债的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1.
夏岩 《财会通讯》2021,(6):104-108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要求日益增多,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一种兼具股权性与债权性的新型融资方式备受关注——可转债融资.文章以济川药业发行的"济川债转"为例,从稀释效应、税盾效应等方面并融合反事实法与因子分析法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及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期为其他企业的可转债融资提供实务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秉祥  李娟 《会计之友》2013,(1):109-112
为了探讨我国转型期公司治理机制下股东控制权收益和经理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影响,文章以2006—2011年我国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和增发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综合考虑外部宏观环境、公司基本特征和经理人自身特征三个方面,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控制权收益动机和管理防御动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反映股东控制权收益的Z指数、每股净资产和每股股东自由现金流量与反映经理管理防御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每股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管理防御指数六个变量分别与是否发行可转债呈显著正相关,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管理费用与是否发行可转债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可转债于1843年起源于美国.目前,以可转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可转券全球规模已达3750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数量相当大,各家发行的可转债数量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由于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基本面大多数较好,发行后受到了市场追捧.今后将有更多上市公司采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市场容量的增加将给市场带来活力;更重要的是,今年的股票市场充满希望,在延续价值投资理念的同时会给投资者带来较为理想的回报,从而为可转债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转债多了一个投资品种的选择,也多了一条规避风险的渠道.  相似文献   

14.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债热情高涨 近期,受银根紧缩及银行贷款成本趋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公司债等各类债券发行业务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亮点。据统讨一,自2008年以来,超过4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融资事宜(包括再融资预案和已经实施的再融资)。在已经实施的133件案例中,发行可转债、分离债、公司债和短融券的公司达51家,比例接近40%。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对我国近期推出的金融产品分离债与可转债的发行条款进行了比较,包括票面利率、债券期限、转股价格和行权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担保条件、资信评级和向下修正条款等。结果发现,可转债在条款设计上更加倾向于投资者,分离债在条款设计上更加倾向于发行人。同时还对我国目前分离债的条款设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最终成功发行可转债的7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首次公告可转债发行议案为公告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对其公告日前后超额收益率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公告具有显著负的股价效应,这种负的股价效应在"清洁样本"以及"股改前样本组"表现得更为显著.这说明了上市公司在公布可转债融资公告的同时,释放的"好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可转债发行负的公告效应;佐证了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减少了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我国可转债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至今已十六年了.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渤》,使停止一年多的再融资开闸,使我国的可转债市场迎来又一个繁荣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发行嘉元转债为例,探讨可转债的融资动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理论是主流解释理论,然而研究发现,嘉元转债的发行动机并不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或者降低代理成本,而是调整资本结构。嘉元转债发行之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10%上升至40%,更为接近行业均值。而且,公司预期可转债的融资成本为5.1%,明显低于同期可比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公司也不准备行使提前赎回权利,以降低可转债的整体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利用线性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在2006年5月6日至2010年7月31日期间发行过可转债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经营风险以及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对公司是否选择发行可转债的影响较大;而资本结构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影响较小;企业的成长性、收益质量、财务风险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的风险评估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控制权收益因素建立了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以控股股东收益最大化而不是全体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时,Stein(1992)所指出的好公司只能发行债券,中等公司只能发行可转债,差公司只能发行股票的无任何融资代理成本的市场分离均衡就无法实现.随着控股股东可能获取的控制权收益大小的不同,各种公司都有可能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既可能是中等公司,也可能是好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