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经济生活的热门话题,人民币也成为许多国外经济学家对未来世界货币体系大胆预测中的热门“币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收益明显大于成本,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从现实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诸多障碍。在目前的现实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模式,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一人民币亚洲化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并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制度弹性化和区域经济货币合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呈现日益突出的趋势。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大多数国家对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展有着期待和展望,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目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研究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阐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也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帮助和推动,是多赢共赢。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很高.中国政府也实质性地迈开了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无论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还是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如果想要在国际金融上发挥更大作用,具有更多话语权,那么人民币必须国际化.本文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当前人民币已具备的条件,认为人民币已具备推行国际化的基本条件,需要通过地域和职能"三步走"的国际化路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5.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独特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该国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和经济金融的高度开放而逐步形成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英镑、美元、马克、日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路径差异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基本特色,探寻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透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汇储备的充足以及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面临着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贸易投资,深化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扩大改革开放以及维护国际繁荣稳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实务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全球背景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迅速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本文阐述了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及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国服务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观点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剖析现行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导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跛足"现象和倒逼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所造成的国内福利损失的问题。鉴于国际分工程度和市场交易效率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建议中国采用"跨国公司+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国内金融改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置于我国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和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之中的再定位角度加以考察。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优化和政策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货币国际化程度度量的简单方法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了客观科学的度量方法,才能对不同货币在不同时间段内国际化程度的变化有客观的判断和把握。货币国际化功能表现在多个领域,涉及很多数据和参数,准确而全面地度量货币国际化并不容易。然而,不管货币国际化功能在多少个领域有所发挥,皆会导致相应货币外汇交易的活跃,因此,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活跃程度可以间接地度量货币的综合国际化程度。基于该思路,本文建立了一个即简单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度量货币国际化,还可容易地计算出不同货币或货币组之间相对的国际化程度,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30个国际主要货币2007年和2010年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度量,并计算出这些货币相对美元的国际化程度及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加深,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高,相关的研究增多.但笔者认为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并非短期内就可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否则对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将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实施步骤上,可先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提高非居民对人民币的普遍接受范围和程度,从而体现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为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和国际化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且避免承担过多的国际社会责任,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失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开展和试点。但目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绊脚石。而离岸债券市场的建设,将是极佳的策略选择。因为,债券市场的建设,是一国货币的投资职能向储蓄职能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将为资本账户未放开的中国提供缓冲地带,缓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本文首先对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其现状及特点,并探讨点心债券、合成型债券与熊猫债券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收益前景进行了估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IS-LM-EE模型构建了汇率冲击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SVAR方法对1996~2010年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从国际贸易规模、人民币价值稳定、金融业发展三个方面研究了汇率和外汇储备冲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人民币渐进和小幅升值虽然给国际贸易带来负面冲击,然而长期内这不仅有利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国际收支的再平衡,而且也有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和人民币的内外价值稳定。此外,外汇储备累积通过货币供给、利率、银行利差等渠道对人民币价值稳定及其国际化形成不可忽略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升值路径可以从时间路径和空间路径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在多重的政策目标下,中国目前选择了渐进的升值方式,升值过程中名义汇率与物价水平共同调整。伴随有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升值方式会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改变社会的福利分配,这要求有相应的福利调整措施进行配套,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国际化是适应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首先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不同职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同要求,认为货币国际职能的实现是分阶段的,在每一个阶段需要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与汇率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匹配策略。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提供一个解决区域问题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明晰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区域创新网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来解决区域“顽疾”,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文章最后初步讨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调整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通过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依据,并与当前的实际形势相结合,讨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Aris Spanos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6,28(3):426-437
How could one transform structural econometrics with a view to deliver empirical models that generate reliable inferences and trustworthy evidence for or against theories or claims, as well as provide trustable guidance for economic policy makers? Nell and Errouaki, in Rational Econometric Man: Transforming Structural Econometrics, put forward their proposal on how to achieve that, by discu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proposals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 lot to agree with in this book, but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note is to initiate the dialogue on issues where opinions differ on how to transform structural econometric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what I consider a crucial aspect of empirical modeling—statistical adequacy—but the authors question its practical usefulness for empirical modeling. I will attempt to make a case that ‘method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cannot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without employing the notion of statistical adequa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