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山娃 《陕西审计》1997,(C00):40-41
“诱惑”者,乃被引诱而致痴迷之状态也。昔日唐太宗有言:“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多。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言堪称戒诱之精论,当以为鉴。今日身居公仆之位者,应切记勿忘,慎思戒欲,时刻防止各种“诱惑”之侵蚀。  相似文献   

2.
刘靖文 《秘书工作》2009,(10):52-52
“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不胫而走”语出汉朝孔融的《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大意是:珠玉本来是没有腿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手中,就是因为人们喜欢它,何况有贤能的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后来人们多用其来形容消息传播迅速。  相似文献   

3.
闲余之暇,翻阅古书,偶然间见到三国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写的《论吏士行能令》,便细而读之,掩而思之,感到很有启发。曹操在这篇文章中说:“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人,不赏不战之士。”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便是:“我从没有听说过,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战功的将士同有才、有劳的人同样得到俸禄和奖赏,这样可以建立功业而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的。所以明智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奖赏不努力作战的将士。”曹操在这段话中的意思,我看可以概括为“功绩论人观”…  相似文献   

4.
潘影 《财会月刊》2010,(12):I0017-I0017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吾云:“以理服人者高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吾云:“小人总食其言而忙于骗。”  相似文献   

5.
“上下同欲”出自《孙子兵法》,其要义是在于将帅与士兵能同甘苦,共患难,以一人之心争取万人之心。团结合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贪图个人之欲而不能“上下同欲”,排斥集体之欲、国家之欲、党和人民之欲是腐败实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狠刹“四风”。开创“上下同欲”共筑中国梦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慎独”,谓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修养之道和“为官”之本。“慎独”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但从所处的位置来看,“为官”者比一般群众更为重要。胡长清、成克杰等人违纪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实和教训警示我们,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的今天,强调“为官”者要“慎独”,更具有现实意义。“为官”者要“慎独”,必须在与之相关的下列“五慎”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慎微”。主旨必须自觉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7.
陈雪峰 《潮商》2015,(5):94-95
百侯,是大埔县的三大古镇之一,大埔历史上属于潮州府,百侯可视为清代潮州府的重要古镇之一。百侯乡道有《春晖碑记》载:“百侯者,客地之人文秀区,国家之历史名镇也。境内山川形胜,地灵人杰。”如此说法,毫不夸张。以人才论,百侯人才在清代府属古镇中,位列第一。清代杨之徐所撰组诗《侯山十二景》,描绘出百侯当年在清朝时期风景优美,人文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  相似文献   

8.
说诱惑话三弹40陕西审计“诱惑”者,乃被引诱而致痴迷之状态也。昔日唐太宗有言:“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多。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言堪称戒诱之精论,当以为...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持续融资的先决条件,它给了现代市场经济“第一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诚实守信为美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欲正气心,先诚其意”,“意诚而居心正”(《大学》)“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论学篇》。  相似文献   

10.
《皇帝内经·保命全形论篇》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著名军事家孙膑也提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最关键的资源也是人才资源.企业“重人”才能有所兴旺。而“重人”历来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工;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些思想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更值得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治国安邦之道,唯在用人”。孔子认为,人才选拔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此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齐国的晏子指出:“国之不详者有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吉祥的原因有三条,一是当官的不了解有才干的人;二是了解了又不起用;三是起用了又不委以重任。可见历代有识之士都深知用人的重要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古代管理思想中很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正如《管子·五辅》中所言:“古之贤王,所以取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末之尝闻”:司马光上书宋仁宗曰:“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赏喜罚恶而已”(《续资洽通鉴》卷六十一)。这就首先要有知人之明,即所谓“知人者哲”(《尚书·皋陶谟》):“知人者智”(《老子》第三十三章)。宋朝的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指出:“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要用其所长,不求全求备。即所谓“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出任人…  相似文献   

13.
于维国 《活力》2010,(14):148-148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有我的老师,选择优秀的去跟着学习,不好的我就改正。”  相似文献   

15.
原文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资治通鉴·唐纪》)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贞观”是他在位时的年号。由于隋末政权的复亡,给了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鉴戒,“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以自励,“俭以息人”使“百姓安乐”以警醒。继续推行均田制,选拔人才,发展科举等项制度,出现一个民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的局面。史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7.
秦晓 《房地产导刊》2010,(10):22-22
“普世价值”告诉我们: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资产是属于社会大众的,城镇化是为了人的幸福的。而“中国模式论”鼓吹的却相反:人民要服从于政府、政府要控制资产、百姓的利益要让位于地方建设。  相似文献   

18.
猫悲     
某君因鼠害而不得安宁,遂引一猫以慑之。自此,鼠之境况弥艰而不得存。一日,众鼠聚,议脱困之计,后推一善言者,如此这般……某日,猫见鼠拖鱼,以为窃于其主,大怒而扑之,鼠颤栗而号,曰:“汝食吾者,饱腹而已,今有鲜鱼在此,味美于我,何不品之?”猫欲拒,而嗅其...  相似文献   

19.
转眼中国入世已经半年多了。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大门。当WTO经济给中国市场带来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的市场也便有了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于是,“与狼共舞”者有之——以自己的实力和外资企业较量“狼狈为好”者有之——以自己的特长与外资合作,以求得企业片刻安宁;主动做“羊”者有之——举手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人“尽管工作积极努力,可在八小时外却沉溺于声色犬马。”这种人一个明显特征是:在工作上是“优秀干部”、是能人,而在生活作风上却是很丑陋的人。他们白天带领一班人拼命地干,可是在晚上带领一班人马拼命地玩——吃喝、按摩、打麻将、泡(养)小姐。这是一种“两面人”现象,是当前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象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贪官,表面上,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张口闭口廉洁,实际上却是傍大款、傍情妇、花天酒地、豪奢淫逸的大贪污犯。  这种“两面人”现象,除了让我们感到某些“优秀干部”在个人道德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