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AMC经过五年多的处置运作后,2004年财政部建立了AMC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随着“两率”承包方案的实施和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最后期限的明确,AMC面临着未来转型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文章通过对AMC改革与发展前景及转型模式的分析与选择,对AMC改革与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AMC转型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2004年财政部建立了AMC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随着"两率"承包方案的实施和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最后期限的明确,AMC面临着未来转型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文章通过对AMC改革与发展前景及转型模式的分析,旨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AMC转型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AMC经过六年多的处置运作,对不良资产进行专业化处置的最终结果初露端倪.与此同时,关于AMC的政策导向逐步明确、外部环境日益明朗、经营形势更加清晰,AMC面临着未来转型与发展的新课题,学术界就此议论纷起.本文拟通过对AMC未来可能的转型与发展的各个途径加以对比选择,就AMC商业化改革与发展中若干基本性问题做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4.
廖飞 《时代金融》2012,(6):38+52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运营,在不良资产处置、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政策性任务的基本完成,进行商业化转型是其发展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依托金融改革理论,分析和思考AMC应该如何选择的适合自身情况及发展环境的改革模式,为转型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走商业化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99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接近尾声,其改革和发展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AMC的存续仍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因此,充分考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条件,汲取国外发展经验,加快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化转型进程,是当前AMC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AMC行业成立时间较短,发展方式较为传统,数字化转型理论和实践工作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地方AMC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明确了地方AMC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特征,理清了地方AMC数字化转型的模式,找出了地方AMC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地方AMC普遍存在对数字化转型认知和统筹规划不足、数字化转型组织保障缺乏、数字化转型模式落后、数字化建设人才、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为推动地方数字化转型进程,地方AMC需要完善数字化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化转型组织保障、推动数字化转型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同时要注重增加技术、人才和数据储备,夯实数字化转型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丽 《金融纵横》2005,(3):38-40
五年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综合采用债转股、债务重组、利用外资和法律诉讼等方式开展不良资产处置。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并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扭亏脱困,但AMC本身远未完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型。笔者认为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是AMC持续发展的必要过渡,但最终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而且是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的金融控股集团内的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国务院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只批准了10年的经营期限,随着AMC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加快,其转型道路及发展前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章从AMC的处置实践及优势入手,设计了AMC转型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商业化转型是资产管理公司拓展新业务的发展契机。本文从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必要性及新业务开展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资产管理公司如何拓展新业务,对AMC进行公司制改造应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法律环境,为AMC后运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加快健全风险机制,防范AMC商业化运营风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强调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历经8年时间(1999年组建成立)的不良资产处置攻坚,基本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AMC的转型改革现已到了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简称AMC)均已实现商业化转型,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监管套利、公司治理失灵、地方AMC定位不明、高风险甚至违法违规案件频发等问题.发达国家AMC起步较早,在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有大量先进经验,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修订相关立法、完善公司治理框架、提高监管威慑力以及明确地方AMC法律地位等措施,加强对AMC的监督管理,以适应AMC的发展实际和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AMC)政策性任务的完成和十年经营期限的临近,AMC的转型问题成为国家相关部门以及AMC自身非常关注的问题。国家目前的政策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落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转型的大幕已逐渐拉开,商业化改革之旅已成定局。2010年7月16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6年底,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y,以下简称AMC)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比国家核定目标超收286亿元。随着AMC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的全面完成,AMC未来的业务发展主线已明确将向金融服务领域实施商业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国金融领域的一个崭新新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1999年,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成立.经过近十年时间的经营和发展,四家公司在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支持国有企业改制脱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AMC的商业化转型发展成为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又是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如何控制风险进行分析.探求公司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新路子.   ……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状况分析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德 《海南金融》2004,(1):9-11
我国AMC运营中,面临着不良资产规模大、资产贬值严重、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不配套、资本市场不成熟等诸多困难。尽管如此,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仍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面临激烈竞争,国有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还会有相当数量不良资产需要处置。因此,需要加大对AMC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AMC的运营机制,积极探索AMC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支持金融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基本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后,面临着未来发展转型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的实际,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资产管理公司(AMC)接受国家委托,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实行债转股。由于AMC存在的短暂性,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和AMC产权主体的一致性使得AMC成员缺乏约束激励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为防止代理人出卖委托人的利益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须建立相应的代理人竞争机制、约束激励机制。改革AMC的产权结构,实行AMC多元化债转股。  相似文献   

19.
继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之后,第五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AMC)来了。3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投中信")转型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更名为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银河")。这是自1999年全国四大AMC(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时隔20年后,再次成立全国性AMC。银保监会批复文件指出,建投中信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核股东资格、办理转型事宜,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转型工作,转型期间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转型完成后向银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分离出四家AMC公司,各自的不良资产亦开始剥离,并向AMC公司转移,这是国家为搞活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那么,不良资产剥离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呢?对此,本文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