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在新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顺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疑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张桐娟  吴倩 《魅力中国》2011,(14):90-90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再次强调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党的工作议事日程上来。本文试图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同发展的对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文章试图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邓永发 《魅力中国》2010,(31):209-21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贴近中国的具体实际,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反映中国的大众心声,体现群众的主体性,使之通俗化,但要避免庸俗化是我们离不开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6.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的重要举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文化的一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关系紧密,文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的重要举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文化的一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关系紧密,文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总揽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高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主阵地,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学习认识马克思主的现实意义,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晓红 《魅力中国》2011,(5):243-243,241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者的结合点,九态三步是其重要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应当在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系和比较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科学魅力;在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内涵;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在真理与价值的内在统一中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宗旨和价值目标,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区域特点、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上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平台;协调各方利益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途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种思潮风云激荡,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导致少数基层党员的价值理念发生变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有所淡化甚至动摇.怎样遏制这种趋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基层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程度,而要让他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前提是他们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层党员政治信仰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黄睿 《黑河学刊》2012,(6):110-11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打造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进行网络引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信仰自信的关键所在。农牧民群众既是西藏农牧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西藏农牧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必须充分发挥西藏农牧区各族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始终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推进西藏农牧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西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途径,对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欣 《改革与开放》2016,(20):107-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历史上《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众哲学》提供的三方互动理论大众化方法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带来了有效的启示。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构建内容、形式、主题"三位一体"的立体培育模式,从而形成强大合力,破除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侧重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不应该用特指和泛指的提法,而应该用主体内容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所有手段的主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中,首要主体是精英阶层,其次是群众。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真正把握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须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迫切需要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大众化。但伴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大众化与庸俗化、大众化与人民群众、大众化与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关系等,对此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沈慧 《乡镇经济》2011,2(1):45-47
现阶段怎样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试从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四个方面探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其一,充分发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主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二,切实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对象的客观情况及心理;其三,深入挖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内容的大众化特性;其四,注重探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方式的多样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周楠 《改革与开放》2011,(16):91+9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是党干部和普通党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抓好抓紧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这个有效的大众化载体.要切实转变党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切实发挥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