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入世后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两岸的产业合作也日益紧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和优化在整个经济成分中处于重要地位,祖国大陆农业与台湾农业在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入世为两岸农业合作搭建了平台。WTO后重点加大与台湾南部农民的合作,建立两岸农业合作的交流机制。两岸农民携手共同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增进两岸农民友谊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入世后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大陆加入WTO后,台湾也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入世之旅。农业作为入世后两岸共同的弱势产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同时,加入WTO也意味着两岸贸易自由化,三通进程加速,两岸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区域结构将随之调整,农业交流与合作格局将向双赢的目标发展。1.加入WTO对两岸  相似文献   

3.
在WTO框架下加快两岸农产业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世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从入世后海峡两岸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开放度、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比较入手,分析海峡两岸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新的契机,探讨闽台农产业合作方向与新的合作机制,并提出建立秩序性、合理性的交流模式及两岸农业合作的总体策略与宏观布局思考,充分发挥优势,促使两岸农业合作朝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芳 《亚太经济》2002,(2):29-31
本文从WTO对两岸农业影响和应对措施、祖国大陆农业基础地位空前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岸农业合作等方面,对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的发展态势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由于两岸相互开放市场,在农业领域更将形成互相融合格局。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后,两岸的经济环境将有重大实质性改变,它在刺激经济活力、增加双边合作与贸易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农业交流的环境与内容也将发生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将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两岸农业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更大程度地实现海峡两岸农业互补、互利、互惠与共同发展。1.入世后两岸农业合作趋势分析(1)政治因素的影响将大大削弱,交流合作环境将逐步走向宽松台湾由于岛内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农产品市场小、资源短缺、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承受风险的弹性变小等因素,使农业在岛内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业…  相似文献   

6.
两岸农业交流状况及其入世后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入世后,台湾也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入世之旅加入WTO。农业作为入世后两岸共同的弱热产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同时,在理论上加入...  相似文献   

7.
WTO与两岸农业交流及合作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前台湾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加入WTO后,两岸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更会成为新的热点。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源于经济上的互利互补。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台湾农业在制度、体制和技术上表现出相对优势,但同时存在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祖国大陆农业在结束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后,确立了以农户为主体的统分双层结构经营体制,农业向现代化的发展路程开始起步,在以现代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两岸农业在经济上的落差,是两岸农业可以互补需要互补的重要经济前提,而两岸经济主体同同种本为一家人,又同样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这就为两岸农业通过合作与交流,进一步通过农产品贸易,由互补而达互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两岸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前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两岸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做一探讨:一是当前两岸农业合作的现状和特点,二是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是考察入世以来,台湾当局在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政策上的变化,并以此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做一判断。  相似文献   

9.
<正>5月31日, 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何子阳通报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情况。何子阳表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介绍,台资农业企业和台湾农民在大陆踊跃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陆投资的合资农业企业达5000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两岸农业交流与台商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农业投资日渐增多,并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一环,近来更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将为衰退的台湾农业找到新的出路与希望,也将为大陆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出贡献。 1.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目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尽管以间接、民间、小规模、低层次为主,但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尚大。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省农业产业化虽已初见成效,但与 台湾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两岸农业互补需要出发,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办好海峡两 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对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展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了以对台科技合作为主导的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5年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设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漳州)示范基地;2006年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了两岸农业合作与农业科技孵化平台——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对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合作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漳州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入世后,台湾也结束了长达12年之久的入世之旅加入WTO。农业作为入世后两岸共同的弱热产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同时,在理论上加入...……  相似文献   

14.
王庆  赵航  陈洪昭  林卿 《乡镇经济》2008,24(3):86-89
在推进闽台农业舍作纵深发展的过程当中,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构建闽台农业长效合作机制,提高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前景的畅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入世后,海峡两岸农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样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减少WTO对海峡两岸农业的冲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机遇、原则、模式及改善合作环境等方面,构想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尽管农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极小,但它承载着过多的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因而京郊农业的发展对北京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入世后,北京农业面临政策、市场、体制变化等影响,可以借鉴台湾应对入世所采取的相关农业政策措施。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于推广、引进和开发新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附加值;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京台双方已有的农业合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涉及的领域较广,包括农业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开办生鲜超市(三产),以及举办农业会展、农业科技研讨会,开展农业考察和人员互访等。京台在…  相似文献   

17.
台湾拟与祖国大陆进行“农业合作”据有关报道,台湾当局有关方面已完成两岸“农业合作”的具体规划。台湾方面暂不希望农业直接贸易,以免伤害台湾农民的利益,但农业间接投资进口将大幅放宽。台湾将以肥料、饲料、农机、种子、种畜等输往大陆,以大陆为市场腹地。将大陆...  相似文献   

18.
黄海涛  李卫 《广西经济》2007,(10):30-31
一、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的切入点1.以环境资源优势为切入点,加强两岸合作。广西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与台湾基本相同,引种台湾的农业新品种成活率高,易于产业嫁接和品种开发。而低廉的地价,高性价比的劳力资源,使农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如广东温氏自1996年进入玉林以来,经过滚雪球式发展,已由一间小公司升级为资产达数亿元的大型养殖企业。  相似文献   

19.
高雅 《中国经贸》2006,(6):60-61
农业是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最具交流与合作潜力、充满活力的领域之一。台湾具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农业经营模式,大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两岸农业互补性极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台湾入世对岛内整体经济和长期发展具有正面影响,无论对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还是产业结构、就业人口等,均钭明显提高或改善。但短时期内,原先受保护程序的较高的、生产成本较高的产业,如农业、部分工业产品及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服务部门,将面临强大的外来竞争压力。入世后,两岸贸易障碍的逐渐解除,使得两岸市场扩大开放,规模持续扩大。台湾将放宽进口大陆产品的限制,对大陆贸易顺并现象将会改变。另一方面,大陆因入世削减关税和其它市场开放措施,有助于台湾产品出口大陆,但同时也面临其它国家相同产品的竞争。两岸贸易关系将与其它外商趋于一致,两岸贸易纠纷增多,应在不违反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按照WTO精神协商解决。台商赴大陆投资规模也将扩大,进而带动两岸贸易的加速发展。贸易及投资的相互作用,使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进一步提高,更可促成两岸直接贸易。但两岸直接投资问题无法藉两岸入世解决,大陆资本流入台湾将会有限度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