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3,(31):106-107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课题组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对羌族集中聚集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区的羌族民俗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对其民俗及民俗文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独具特色的羌绣、旅游等产业.提出政府需要重视羌民族文化的传承,尊重羌族民俗文化习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为羌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汪德华  胡赛珠  陈颖 《乡镇经济》2008,24(11):25-28
文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归纳分析,了解到人们对于宁波乡村旅游现状的评价、未来发展的期待,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找出一个有效途径:合理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乡村旅游项目,以民俗文化传统来提升乡村旅游的空间。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开发传统节庆旅游产品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兰州城市民俗旅游走向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可从黄河民俗文化旅游、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浓郁地方风情的民俗旅游、城市时尚风情旅游,民俗博物馆旅游等方面入手,创新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发展兰州特色民俗旅游,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为兰州民俗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武 《特区经济》2008,235(8):153-155
随着人们的观念由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在城市周边,逐渐形成的乡村旅游正为旅游的发展释放出新的活力。黔东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较好,既有喀斯特地貌的奇山秀水和原始生态的完美组合,又有古朴独特,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可根据已有精品旅游景点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其众多民风民俗资源,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品牌精品,而村寨中人民也将由乡村旅游获得充满幸福与文明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中国老区建设》2009,(9):54-55
贵州松桃:特色“农家乐”乡村旅游生意红红火火 连日来,贵州省松桃自冶县特色乡村旅游迎来重庆、湖南、云南、浙江等地的游客,原生态民俗民风倍受青睐,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近年来,该县依托苗族原生态民俗民风及浓厚的苗族绝技绝活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乡镇和旅游村寨,目前已初步形成农家餐饮经营型、山水养殖科普型、避暑休闲度假型和民风民俗体验型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兰州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从黄河民俗文化旅游、金城关"丝绸之路"民俗文化旅游、浓郁地方风情的民俗旅游、民俗博物馆的作用、开发特色民俗商品等方面入手,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兰州特色民俗旅游,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为兰州经济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中国农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利用民俗节庆文化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其原因在于:民俗节庆文化的群众性可以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入人心;它的周期性可以弥补乡村旅游中由单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而出现的淡季;民俗节庆文化的差异性则可让乡村旅游的开发因地而异,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利用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开发宁波当地乡村旅游的产品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大连小南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乡村旅游设施有待完善、乡村景区系统化规则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乡村旅游景区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相关问题,应该采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景区系统化规则、积极推进景区工作人员能力培养、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等解决方法,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随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十分必要.不仅能调整经济结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而且还能促进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弥补旅游业结构单一的缺陷,提高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循着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山东旅游从新春伊始就高音符、快节拍奏响乐章.按照"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山东"这一主题,并根据山东城市和乡村的特色,省旅游局积极挖掘、整合城市和乡村旅游资源,迅速推出自然生态之旅、渔家乐体验之旅、小康村休闲之旅、农家乐之旅、科技农业之旅、乡村民俗之旅、旅游节庆之旅、都市风情之旅、工业观光之旅、齐鲁美食之旅等10大和谐城乡游产品系列,精心搭建城乡互动平台,努力营造城乡游氛围,让城市和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真正互动,不断扩大着山东旅游市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旅游、和谐山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向传统农业的延伸,虽然新疆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产业化初见端倪。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交织在一起,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但是新疆在乡村旅游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家界旅游开发的特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张家界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秀,人文景观独特,是块旅游宝地.但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上存在问题:一是民俗文化生存语境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失去特色;二是民俗文化成为单纯的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要大力开发张家界特色旅游业,须健全法制,保护民俗文化环境;建立特色景点,确保文化原生性,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建一个文化礼堂不难,难的是让建成后的文化礼堂"动起来""活起来"。如何用好文化礼堂,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我市于2015年开启"文化礼堂+"模式,依托传统节日、重要节庆,以及山水、人文、区位、生态环境等资源,把文化礼堂与乡村旅游、地方民俗、特色农业等相结合,以点带面,经营新的旅游项目和品牌。  相似文献   

14.
韩成福 《北方经济》2017,(11):55-57
本文主要从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承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补齐乡村旅游发展短板等角度分析了内蒙古如何发展乡村旅游问题,通过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的调查后形成的几点思考,为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文章对我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文化特色的挖掘、无形资源的转换、名人资源的推广、民俗资源的利用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开发,最后从观念、利益、形象、交通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我国乡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统节庆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乡村旅游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文章着力探讨了乡村旅游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开发“传统节日”项目,并打响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品牌,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王店大装"是极具民间特色的一项中华传统技艺,它具有历史传承悠久、人文及社会价值深厚、观众认同感强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宣传不到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保护与传承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完善民俗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多渠道培养技艺传承人、挖掘新内涵开发新题材、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传播"老艺术",为传统民间技艺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让"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芒,助力美好乡村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20.
郝世英 《魅力中国》2013,(23):108-108
民俗是由民众创造.民俗文化植根于民众生活。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发生巨变,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保护传承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势在必行。《印象·刘三姐》以其纯美的内涵.先进的技术手段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以其独特创新的印象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在保护民俗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完善发展其民俗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很好地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