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彦方 《云南金融》2011,(6X):99-99
新农村建设呼吁金融服务业的提升和加深,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几年来,村镇银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问题与挑战也逐渐产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把村镇银行打造成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新农村金融超市",希望它能更好地整合配置资本、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镇银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应把发展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利用发展村镇银行的契机,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规范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广大县域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村镇银行的出现对于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镇银行不断调整经营管理,着力发展普惠金融,成为承载县域金融服务的重要阵地。由于受到业内激烈竞争的压力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村镇银行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提高对细分市场的认知、增加普惠金融的实施路径、提高金融科技能力以及开拓特色化市场营销等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在初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金融活力,但面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村镇银行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的金融需求,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着手,提出建立村镇银行的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约束管理机制,实现其长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将解决农村资金供给问题,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村镇银行已得到银监会的批准,但是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还有待于加强衔接,人民银行应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6.
宋翔 《中国保险》2010,(7):15-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农村金融问题列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代表,村镇银行成为农村微观金融组织创新和实践的主要方向之一。从战略角度出发,国有保险集团发挥既有的比较优势,探索投资设立村镇银行,面向农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既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金融活力,又有助于巩固在农村地区的既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财政多措并举,积极扶持农村金融发展,顺利将原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全省首家村镇银行——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已正式开业,主要面向农村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村镇银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及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探讨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银行家》2014,(12)
正发展村镇银行是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覆盖率低的战略决策。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随后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至今中国已有1000多家村镇银行,然而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村镇银行是那些位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更多的是经营状况一般、地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才能真正反映目前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必须做好村镇银行,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这也与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相契合。但现实中,村镇银行由于体量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范围受限等因素,参与市场竞争门槛较高,农村金融生力军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协助村镇银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主动承担支农支小的责任使命,在系统对接、技术服务、业务拓展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大力支持,与村镇银行一道积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刘淑萍 《青海金融》2010,(10):17-19
为进一步加快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年末,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并在四川、青海等六省先行试点。三年多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截至2010年5月末,我国共设立村镇银行185家。为深入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本文专门选取全国首批试点村镇银行——大通国开村镇银行进行个案调研,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村镇银行带来了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1日,第一批村镇银行诞生。设立村镇银行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目前,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20多家,资本金规模由几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设立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汇丰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一年来,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改革的初衷,村镇银行的监管和规范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及时总结和研究。为此,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辽源市中心支行行长裴绍军、中国银监会四川监管局局长王筠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就村镇银行运行、监管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本文对我国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发展现状及效应进行了分析,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扩大农村金融网络覆盖面,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随着2007年3月1日第一批村镇银行挂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运用管理的SWOT分析法,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发展的优势、劣势展开研究,论证村镇银行应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进行市场定位,一方面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规避和防范各种风险,从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的建立。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其显著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现代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实践的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郭濂 《中国金融》2015,(4):39-41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发银行创新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完善了“以市县合作为基础,以平台与合作机构建设为手段,以多级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融资机制和村镇银行经营发展模式,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金融普惠,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榆中县首次出现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增加资金供给,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榆中县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掌握其现状,发现其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村镇银行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搭建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丰富了农村的金融体系,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的发挥。村镇银行运行的时间不长,发展还不太充分,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随着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力度方面的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诸多风险中的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表现为风险防范水平普遍不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普遍偏低,这直接导致了个别村镇银行的轻微亏损的事件的发生,这一度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建设的步伐。因此,积极寻找直接有效的途径来防范村镇银行领域风险的各类风险,促进风险管理的水平在村上银行领域的提高。本文就我国村镇银行的管理现状和各类风险的村镇程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预估,并从诸多方面进行了原因剖析,最后总结出了我国村镇银行在管理风险方面的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意义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国家为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必将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