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玥 《云南金融》2011,(8Z):75-76
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有益于闽台合作。本文从福建省的投资软环境与生态环境、成本、互补性三个方面分析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福建省具有优越的环境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互补性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具有高度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区域     
福建将建台湾机电产业专业园区2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表示,将通过建立台湾机电产业专业园区,主动承接台湾装备制造业转移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3.
刘维 《时代金融》2009,(5X):131-132
近年来,在成本驱动下东部地区加快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代表,依托其自身优势,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从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广西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特别是引入动态比较费用论的观点说明广西应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创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永州实际,从区位、资源、成本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优势,提出了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梯度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就金融如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即产业承接力.产业承接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拥有的,凝聚吸引转移产业,准确选择转移产业,接纳融合转移产业,进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产业承接力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个角度从成本因素、市场潜力因素、投资环境因素、产业配套能力、技术研发水平和经济效益因素来进行分析;另一角度从吸引力、支撑力、选择力和发展力这四个方面来研究产业承接力.本次研究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从吸引力、选择力、支撑力和发展力来分析甘肃省产业承接力状况. 甘肃省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分析 所谓产业转移吸引力就是由于资源供给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转移产业的能力,这些资源主要有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因素以及政策因素,这些资源对转移产业的拉力的合理构成了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以下就每一种资源具有的拉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更好地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就必须实现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纺织品制造业为例,对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闽台制造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制造业外移是台湾对外投资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同时加强对台制造业承接也是福建省发展经济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本文从福建和台湾两地制造业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切入,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闽台制造业合作的特点,并提出福建省利用台资和加强对台湾制造业承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具有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产业关联度不高,工业化水平落后,金融发展缓慢等制约因素。本文在探讨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以福建省为主建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建议。指出产业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与变形,阐明建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既可以满足承接台湾科技业向大陆转移的大量资金需求,又可以突破对台金融合作“瓶颈”,引导民间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文章还对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操作规程提出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外生力量。但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转移成本过高、转移企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和“污染转移”等问题。本课题在对喀喇沁旗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促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树立和落实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概念的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转移必然有承接,河北省作为重要承接地,如何对接北京市产业转移,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评估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为研究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发挥河北省各市的承接优势,从而精准打造承接平台和载体,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针对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衡量了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以及分析了产业承接的结果。最后,结合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的现实基础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对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承接模式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重新进行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减少产业转移的制度成本;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打造产业转移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完善配套发展条件,吸引成本导向模式的产业转移;破除"粘性",大胆实践整体与集群迁移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呈现比较弱势,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呈现比较优势。把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转移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于调整国家产业结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合理产业分工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湖南临湘市承接陶瓷产业为例,以可持续发展视角研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提高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我国解决产业竞争优势断档、平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是耍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力量,使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其地区竞争优势。我们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可以看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既有传统的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十分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社会能力相对较弱等;也有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5.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石群 《云南金融》2012,(4X):236-236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进一步压缩,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云南红河州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存在着劣势。红河州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石群 《时代金融》2012,(12):236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利润进一步压缩,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云南红河州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存在着劣势。红河州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倩  伍旭中 《时代金融》2011,(27):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是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在一个特定产业领域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群体。近年来,安徽省无为高沟镇电线电缆和天长秦楠镇电子元器件等一批有影响的县域产业集群的崛起已逐步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伟 《金融纵横》2008,(11):46-50
台湾金融业具有较强实力,但囿于本地市场狭小,有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南京市应抓住契机,发挥民国文化、特色金融等优势,大力吸引和承接台资金融机构转移,促进南京金融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