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闻 《企业文明》2001,(9):13-14
自1755年古典经济学家坎梯龙将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引入经济学领域后,关于企业家模式及其理论的探索就从未中断过。200多年以来,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通过自身的寻找和创造赋予了“企业家”许多崭新的东西,使这一称呼日渐饱满和丰富。万变不离其宗,遍观经济学界对企业家研究的诸多学派,归根结底均是以企业家的本色和角色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角点  相似文献   

2.
吴琳 《河北企业》2014,(6):60-60
<正>一金融创新理论发展沿革金融创新理论,主要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12年)一书中,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在经济学角度上看,创新就是把一种以前没有应用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都市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先头劲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在1930年的日本《大阪府农会报》上,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书明确提出"城市农业"一词,城市农业在日语中用汉字书写即为"都市农业"。中国都市农业的提法源于日本。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济学中"创新"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新组织.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发动机",创新导致经济增长与发展.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的理论基本上沿着两条主线开展:一条是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内生技术论";另一条是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  相似文献   

5.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美国学者富丽克斯认为,"创新的实质涉及到两个领域的结合——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创新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和新市场以及新组织管理形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约翰·班纳特·坎宁(John Bennet Canning,1884~1962)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其名著《会计学中的经济学:会计理论的一种批判性分析》中,将经济学的观点系统地引入了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对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斯密到1930年,经济学在英国,1930年至今,经济学在美国,今后经济学将向中国转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被看作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的最高位置,这一位置传统上都由发达国家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占领。我是第九任,之前八任,包括钱纳里、斯蒂格利茨、萨默斯、斯坦利·费希尔,都是美国顶级大学教授。我能到世行当首席经济学家,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速,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机会成本概念的提出是西方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写道"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作出某一决策而不作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因此,以次优方案的可能收益作为中选最佳方案的"所失",可以全面评价决策方案所得与所失的关系。本文主要谈机会成本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并说明机会成本在财务决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的素质虽然未必都要达到在职业经理人素质测试中拿高分水平,也不能简化到只要善于"合群"就能可以.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先生在谈论经济学时指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和西方企业家相比,西方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早就为他们的企业家准备好了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帮助他们如何防范风险,如何构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则基本上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摸索过来的.但是,一些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民营企业家,经过原始的"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总结出一整套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方法,使企业告别厄运、摆脱困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贾康 《英才》2013,(5):26-26
奥巴马国情咨文所提到的页岩气革命、3D打印机、制造业重回美国、区别化新移民、新兴经济等,都强调在供给端的区别化政策。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一线决策领袖和经济学家都已开始反思:需要对于原有经济学理论进行创新。这个反思中,首先要看到现在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主流经济学的认知框架其实是不对称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的只是需求端的深入分析,却忽视了供给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年5月第96卷第2期530~542页刊登了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家Simeon.Djankov,Qian Yingyi(钱颖一),Gerard.Roland以及Ekaterina.Zhuravskaga合作的一篇题为"谁是中国的企业家?"(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urs?)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赵福帅 《英才》2013,(5):127-129
农业经济学家中的英雄,他的观点,可否被中国农民借鉴、被中国农业实践?"舒尔茨是农业经济学家中的英雄。我们这个学科,目前就他一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甫一听到《英才》记者的提问,中国农业问题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思高旋即表达了对舒尔茨的敬意。西奥多·舒尔茨1902年出生在美国南达科州一个小农场主家庭,这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权益 20世纪2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之后,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并进而研究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不同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长期以  相似文献   

16.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汝莹  符蓉 《四川会计》2003,(5):14-15
“收益”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术语,长期以来,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学家那里,对它的认识与理解存在颇大差异,并由此带来不少实践问题。正确揭示收益的经济学内涵和会计学内涵,赋予它正确的含义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引入全面收益理论,这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收益水平和收益质量的关键。1.经济学“眼”中的收益经济学家中最先提出收益概念的是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就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紧随其后,许多经济学名家进一步完善了一般收益…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传统农业能否支撑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起飞",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看来,这是传统农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的基本定义是指从外界引入或者在内部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有益的变化。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  相似文献   

19.
<正>企业家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发现市场机会,提出创意、实现创意,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其人力资本表现为边际报酬递增、形成途径的特殊性和具有高度专有化的资源配置能力三个特征;从产权属性看,企业家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企业家自己拥有,并且无法直接转让出去。一、企业家内涵虽然经济学家对企业家的理解各有千秋,角度不同,但对企业家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邢方 《集团经济研究》2006,(26):253-254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关于"核心竞争力"一词,首先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此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