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财经文摘》2010,(8):38-39
新干线建设是日本铁路史上的一场革命,它的诞生给日本日趋衰落的铁路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也带来了全新的交通思维。旅客享受到飞机的速度、服务和旅行环境,还更加安全,票价则介于飞机和普通列车之间,而且,新干线惊人的载客量大大降低了交通阻塞的几率。新干线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日本的交通面貌,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早在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于1964年以210公里/时投运前,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以下简杯法铁)曾于1955年3月28日创下列车试行时速达331公里的世界最高纪录。从那时起,法铁在不断发展的空运和公路运输的竞争面  相似文献   

3.
自磁悬浮技术问世以来.围绕磁悬浮技术利弊的争论从未休止。德国《铁路》杂志1998年第1期发表题为“磁悬浮技术究竟好在哪里?”的文章,对磁悬浮技术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分析。磁悬浮技术的优点令人信服吗耗能低吗?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磁悬浮列车较之高速火车(如德国的城际高速列车ICE)耗能较低的观点是有说服力的。能量消耗与车身重量、行驶速度和阻力等因素有关。磁悬浮列车与城际高速列车就车身长度来说重量相当,但按每一座位的平均重量来说,轨道列车比磁悬浮列车更轻。如8本高速列车新干线300重710吨,座位1323个,平均每个座位…  相似文献   

4.
高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线务、电务、机务、站务等方方面面,涵盖工程力学、材料学、金属学、控制学等多个学科,其安全运营需要长期的磨合过程.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1964年10月1日开通运营以来,至今仍保持零伤亡人数的纪录.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于日本始终坚持的“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先进成熟的车辆制造技术、准确无误的运行管理系统、严密完善的检修体系以及毫不松懈的防灾意识.面对我国2011年发生的“7·23”高铁重大事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日本新干线的安全运营管理体系,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超导磁悬浮列车研究的国家。多年来,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日本的这项研究正在向实用化发展。 (一)技术选择过程 60年代初期,在研究、建设东海道新干线时,国营日本铁道公司(国铁)的一些研究人员意识到,要在新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  相似文献   

6.
X2000列车是全新概念的高速列车。现在平均时速为200公里,最高时速为250公里,1993年夏季的试验结果是最高时速达276公里。新一代X2000的时速可达300公里。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必建设专用线,可以在具有许多弯道的现有铁路线上高速运行。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概况法国第一条高铁巴黎东南线于1981年9月通车。目前在该线上以时速270公里运行的列车为第一代高速列车。第二条高铁大西洋线于1989年9月投入运营,在该线上启用的是由同步牵引电机驱动的高速列车,运营时速为300公里。这是法国的第二代高速列车。无论是列车性能和舒适度,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它均优于第一代列车。  相似文献   

8.
法国高速列车自1981年投运以来,现投运的和正在研制开发的高速列车共有9个品种,从技术上可分为三代。现将各类列车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新干线诞生于35年前,其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电气技术的整体进步,为实现大运量高密度运行、提高安全性能及减少维护费用基本目的,新干线先后做过7次大的设计变更,应用了大批新技术,从技术整体来看与35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1,提高了行车速度通过采取最佳气动特性车型设计、改进车辆倾斜方法、提高曲线通过速度、及应用数字自动列车控制装置(ATC)、列车集个控制装置(CTC)、交通管理计算机系统(COMTRCC)等实现了速度控制最优化运行,使得新干线行驶速度从开业时的200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300公里/小时。2.应用了…  相似文献   

10.
清晨5时多,广州火车东站就开始喧闹起来,赶乘火车的旅客纷纷购票进站。6时整,由广州开往深圳的D701次高速列车准点发车,50多分钟后就可到达深圳。随着国内首条公交化城际高速列车——广(州)深(圳)高速列车的投入运营,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摆式列车发展概况 目前运行的摆式列车是近40年技术研究开发的结晶。早在1956年,法国铁路公司就曾研制过一台样车,但随后就搁置起来。70年代,摆式列车正式在日本和美国运行。80年代初,意大利的Talgo摆式列车在西班牙投运。当时的这种摆式列车由于摆幅小、稳定性低,经过弯道时速度上不去。此类摆式系统叫做被动摆式系统。 随着80年代整个自动化的发展,人们对摆式列车进行了多种改造,使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把它叫作主动摆式系统。1988年夏,意大利的ETR450摆式列车投运于米兰—罗马和威  相似文献   

12.
陆上高速运输系统是指目前运行的时速在2O0公里以上的铁路列车和正在试验中的磁浮列车。前者是通过动力使轮子在轨道上前进,所以叫轮轨技术。当今日本使用的SKS、法国的TGV、德国的ICE、西班牙的AVE以及意大利ETR系列和瑞典的X系列的摆式高速列车都属轮轨技术范畴c后者是采用电磁吸力或电磁斥力使列车漂浮在轨道上前进,这叫做磁浮技术。当前正在试验线上运行的日本的MAGLEV和德国的TRANSRAPID则属于这一技术范畴。在目前发展陆上高速运输系统中,究竟采用轮轨技术还是磁浮技术,现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认识。对于磁浮技术,以…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设计时速最高达300km~350km的高速客运专线铁路已成为我国客运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列车运营的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度和高安全性等要求中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安全,而综合接地系统作为保障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接地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实际应用。本文结合沪昆客专湖南段新吉坪隧道的工程实践,阐述了高速铁路隧道综合接地的设置、施工及质量控制,为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4.
《商周刊》2012,(1):10-10
我国更高速度试验列车于2011年12月25日在青岛的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落成,该试验列车时速将超500公里。该试验列车以更高速条件下安全、可靠运行为首要目标,围绕提升临界速度、牵引能力,降低阻力等,对系统集成、头型、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磁悬浮列车由于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以及高速、适合大量运输等特点,被视为对世纪综合运输系统中最具发展前途的高科技运输手段之一。日本出于谋求国主经济均衡发展,以及通过超导磁悬浮技术的开发带动各相关产业发展的口的,自1962年起就开始了直线电机推动悬浮方式列车的预研制工作。至1999年2月10日,随着在日本山梨县境内进行的5节车辆时速5O0公里荷重270人分编组运行试验的成功,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基本研制计划已接近尾声,将可以转入商业性运营线路开发建设阶段。日本拟于下世纪初在东京、名古屋、大皈之间铺设磁悬…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31日11时30分,“披红戴花”的HXD1C0481、HXD1C0482号电力机车牵引着57002次货物列车,鸣着风笛从乌西站驶出,成为在兰新电气化铁路红(柳河)乌(鲁木齐)段运行的第一趟列车。至此,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总长4159公里的陇海、兰新铁路两大干线,全线实现电气化运营。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世界铁路双线隧道中,我国正在修建的大瑶山隧道,长度居世界第十位。这十大隧道是:1、连接日本本州与北海道的青函海底隧道,全长53.85公里,1984年建成;2、日本上越新干线上的大清水隧道,长22.228公里,1979年贯通;3、日本山阳新干线上的新关门海底隧道,长18.7公里,1975年建成;4、意大利亚平宁隧道,18.5公里,1934年建成;  相似文献   

18.
1994年3月2日,德国政府批准提前修建汉堡至柏林全程为284公里的磁悬浮干线。当高雅、安全运营时速可达300—500公里的高速单轨磁悬浮列车(TR)开始投入运行时,使德国人的美好夙愿终成现实。这种新型的单轨磁悬浮技术,是由Thyssen Hensshel主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中国高铁发展迅猛,至2015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1.9万公里,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铁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8月1日,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成为世界上首条运营速度最快、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铁路.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世界最长高铁诞生.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未完工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四纵四横"高铁网逐步全面贯通成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铁路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人们的出行,还是物资的运转,都比过去几年要频繁得多。随着铁路这几年设备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铁路的运输能力也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旅客列车速度的大幅提高和货物列车载重量的提高。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应及时的和有计划的采取加强运输能力的措施,不断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