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姜忠明 《消费导刊》2014,(4):152-153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两伤结局--中日蔬菜贸易战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依据WTO协定第19条和日本国内的关税率法,从2001年4月23日至11月8日对主要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此举标志着日蔬菜贸易战已经开始,而实际上,中日之间蔬菜贸易战早在1995年就已初露端倪,当时,日本就根据WTO《农业协议》中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发难过,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造一段落,因此,此次日本的发难可以说是第二轮,而且比第一次表现的行动更积极,且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实施的也更快。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喜欢用"新"作为标志,"新中国"一直是现代中国的代名词。但面对同样在战后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日本时,人们几乎从不使用"新日本"之概念,头脑中仍然只有当年"旧日本"的印象。是否有一个"新日本"?应该说,日本也有新旧之分。近代以来,日本至少有三次大的革新进程。第一次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日本选择"弃旧图新"、"脱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是日本政府确定的国际观光年,吸引中国游客赴日旅游受到日本各界的极大关注。为吸引中国游客,日本政府决定,自7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受理中国个人赴日旅游签证的地区,并将放宽申请条件。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东京市容优美,饮食美味,购物中心繁华,娱乐场所热闹而富有民族风情,一直成为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浙商》2012,(19):22-22
早年,有同学留学日本,回来时告诉说:其实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国人、韩国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富、自己强。所以表面上,中日友好,但骨子里,日本人还是自以为是。这是日本至今不愿为当年侵华战争道歉的原因,也是今日公然将钓鱼岛“国有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声纳     
《中国海关》2006,(10):73-73
中国追上日本,还需要多少年?不知道。 ——日本驻华公使加藤弘之最近在北京的一次演讲后和听众的对话。他说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看,中国比日本落后40年。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年来,由于政府鼓励开办餐馆、酒吧、夜总会,饮食业发展迅速。不久前,我在日本访问时,日本朋友介绍,目前全日本饮食网点有近百万个,基本上是三个商业零售网点中就有一个饮食点。以东京、大阪为例,分别拥有饮食网点9.8万个和7.4万个,平均每千居民占有8个多网点,比上海市多6倍(上海市现有饮食网点16473个,平均每千居民占有  相似文献   

8.
日本7—11便利店可以说是世界便利店中当之无愧的大王,它以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奠定了它在零售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05年4月15日,北京的第一家7—11便利店开张,并且他们设下了2008年以前在中国大陆开设350家便利店的目标。然而同年三月,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却在日本一败涂地,家乐福在中国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为何在日本却遭滑铁卢?可见,在新的市场的面前,以往的经验未必就是成功经营的锦囊妙计。那么,7—11在中国的便利店的营销方法是否就完全适应目前中国的市场呢?7—11便利店在中国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以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两国的近邻关系。确实,日本不仅使用着当用汉字,而且与中国人体态相似,令欧美人难以分辩。而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诸多相异之处。可以说,既相似又不相同.这已是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单是从饮食方面,让欧美人看到的是,同样用筷子吃饭,但仅以此便得出酷似的结论,不免有失偏颇。大上海的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十年里,肯德基,麦当劳等欧美饮食文化的代表店相继来到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上海,而且没有任何抵触地,顺利地最早扎根上海滩,并吸引了好多的中国消费者,成功地创下赢利记录。  相似文献   

10.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有关中日经贸差距的数据比较。 (1)2002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1019.1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484.4亿美元,进口534.7亿美元,中日贸易逆差50.3亿美元,而中日机电产品贸易逆差高达170.4亿美元。 (2)来自《中国经营报》的一篇报道说,中国家电企业海外突围遇困,只能赚点儿辛苦钱;而来自《经济日报》的报道称:日本企业在中国获取巨额利润,对中国出口的增长成为日本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2002小松制作所对中国的出口就增长了70%,达430亿日元。  相似文献   

11.
张颖 《商》2014,(23):100-100
地形、气候多样的日本,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味食材。因地方差异,各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本文中一起了解一下日本饮食中的地域差。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审美观念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现。其中红色认识差异最为显著。在中国,红色有祖先崇拜、辟邪、吉祥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日本则有魔力、辟邪、禁忌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红色能辟邪和象征女性方面,中日两国是相同的,其他文化特征则有差异。从中日两国传统红色彩文化意识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红色”依然占据中心地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日本,红色的负面文化含义越来越弱,“中国式的红”正在慢慢被日本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谢丹 《网际商务》2004,(9):41-41
“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叶茂中的激情、强势以及铿锵有力的表白就和他那一年四季都不的帽子一样,在中国的本土营销界中引来无数争议。赞美有之,叶茂中到福建晋江一带,当地的企业家争着和他交换名片;诋毁有之,有人说叶茂中在给中国企业吃鸦片,第—剂很爽,后来就把企业送进了鬼门关。本刊也在今年年初推出重头章《叶茂  相似文献   

14.
宋彬彬 《商》2014,(9):74-74
历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本的一些古老的建筑,习俗等等都体现着中国元素。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既有日方组织的,又有中方积极进行的,鉴真东渡可谓中方自发组织的典型代表。本文选取鉴真这一历史人物,通过其东渡日本的事迹,分析鉴真东渡到达日本后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探讨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秋的九月,第十五次中日企业管理讨论会在“天府之国”成都召开,来自日本许多大学的知名教授、企业界的董事经理们与中国政界、企业界的专家教授、私企老板们一同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怎样让企业注满活力进行了热烈地、富有成效地探讨,现采撷编辑了本次会议的几个主要论题,希望能对我国个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裨益。(一)商业零售业所面临的窘况及日本伊藤洋华堂的“单品管理经营”理论但凡对流通领域有过研究的学者经理们,大都清楚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全球零售业发展速度之迅猛、扩张规模之巨大、销售业…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经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两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在两国的经贸往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前后中日两国的大量的货物贸易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日货物贸易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短期内或许会影响中日货物贸易,使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减少,中国从日本进口的货物增多。但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两国货物贸易中所遇到的摩擦,有利于两国货物贸易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两国商品结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而不是竞争关系,中国从日本进口高科技产品,而日本从中国进口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就两国未来的货物贸易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光霞 《商》2014,(13):88-88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男性为78.5岁,女性为85.5岁。日本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长寿国家。可以说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日本的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也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当今的日本饮食有着国际性的特点。然而近五十年来生活习惯病成为了日本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与日本人饮食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今天的饮食现状探讨了日本饮食文化,指出了日本人长寿的秘诀以及现代人的饮食生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财经界(学术)》2010,(17):62-62
美国《世界日报》目前刊出社论说,中、美、目、欧的民间消费成长情况,正是牵引全球经济版图持续朝向中国倾斜,美国仍在挣扎,日本与欧洲停滞的局面。未来全球经济将系于中国及亚洲等新兴经济体之发展,其中中国民间消费能否平顺稳定转轨成长将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对丝绸之路的周边国家以及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是日本,在日本众多动漫作品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创作不计其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巧妙融合使作品既富有异域风情,又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本文从中国饮食文化的风味多样、四季有别、富有美感和食医结合4个文化特点出发,分析日本动漫中的中国饮食元素,以解析日本动漫作品借鉴和吸收中国饮食元素的方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冯昭奎 《国际广告》2011,(11):53-54
钱学森曾说,“一个中国人往往比一个日本人强,但三个中国人就往往比不上三个日本人。”从整个日本社会和企业界看,“拜金主义”远不如“拜技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