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颖 《中关村》2015,(4):110-111
在海淀大地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者,雷锋式的人物和事迹从未间断过,他们一个个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区域公共文明程度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惠民成效显著、区域共建逐步深化……自2012年6月起,北京市海淀区吹响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号角,两年多来,海淀区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一项接地气、连民心、打基础、惠民生的工作加以推动,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实惠。  相似文献   

2.
明星 《中关村》2012,(6):99-100
2012年6月1日,海淀区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动员大会,标志着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正式启动。大会部署了创建全国文明区的各项任务,凝聚了共识,号召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为创建工作加油鼓劲,提振信心。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涂更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陈冬,区四套班子领导隋振江、孙文锴、彭兴业等,以及区文明委驻区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明星 《中关村》2011,(9):94-95
热火八月。海淀区创建首都文明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根据《海淀区创建首都文明区工作方案》精神,为扎实开展首都文明区创建活动。海淀区创建办宣传发动组重点开展了媒体对接、社会面宣传和区机关系统内部宣传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3,(2):96-96
2012年12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共建文明校园,同创文明城区"战略合作意向书。今后,双方将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发展,为学校师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创全国文明城区。根据共建方案协议,双方将共同合作创建"整洁、优美、安全、有序、文明"的校园环境;共同合作深入开展"道德学堂"活动,并面向全社会开展文明礼仪等相关课程培训;共同合作为区域提供优质智力、教育、文化等资源,  相似文献   

5.
海淀区以"弘扬北京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引导广大市民在学雷锋"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理念感召鼓舞下,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区的热潮中,志愿服务是一项几乎被所有城区都大力倡导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志愿服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流于形式,很多工作都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群众中。而更多的是一种应付式的"突击献爱心"。志愿服务未能做到常态化和均衡化,给接受帮扶的对象带来了不少烦恼。只有建立长效的爱心机制,才能让志愿服务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北京市海淀区又有新风尚。3月2日,海淀区发布志愿服务"爱心超市"计划,与之前的"爱  相似文献   

6.
海明 《中关村》2010,(8):82-83
海淀区为打造具有海淀特色文明品牌,提升海淀文明形象,区属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联手,对老旧社区实施升级改造文明行动,让文明创建工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7.
明星 《中关村》2011,(5):92-93
"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是建设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我们绿色、文明的家园,2011年海淀区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部署。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13,(2):96-96
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宣传口号、主题标识、吉祥物。  相似文献   

9.
明星 《中关村》2012,(2):81-83
“感动海淀”的文明人物树立了一批道德榜样,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为海淀区创建首都文明区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魏颖 《中关村》2015,(2):97
小屋的设立旨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动员广大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2014年12月29日上午,由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主办,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承办,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学院路街道九所高校协办的"文明小屋"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在学院路街道学院路口开展,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文明小屋?你我共筑"。试点"文明小屋"坐落于学院路街道学院路与成府路交汇口。当天,志愿  相似文献   

11.
王征 《中关村》2010,(2):76-78
岁月如歌,历史已悄悄地走过了2009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正是体味幸福的时刻,现在,就让我们沿着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精神文明的足迹,一起分享一下春种秋收的喜悦。文明刷新城市,感动震撼心灵。这一年里,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线,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社会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2.
魏颖 《中关村》2014,(8):94-95
"城市病"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厘顺了城市发展难题,攻坚城市发展瓶颈,区域的发展才能在经济转型中、产业升级中,立于鳌头。一场城市与文明,干部与百姓,家园与生活的共建画卷,在七月的海淀区铺展开来。天气再热,也抵挡不住海淀区群众的热情与支持,阻碍不了海淀区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455条群众建议、87项实地考察指标、170项具体的任务项目、  相似文献   

13.
明星  王志勇 《中关村》2011,(10):89-89
9月23日,正值硕果累累的金秋,海淀区第二届文明市民学校艺术节圆满落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陈冬,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来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彦来出席了闭幕式。  相似文献   

14.
明星 《中关村》2010,(10):92-93
首届文明市民学校艺术节、垃圾减量分类活动的举办,是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虚功实做的体现,标志着海淀区精神义明建设不断地在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海淀区将与兄弟园区一起互动配合,共同支撑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个首都新定位和国家创新战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本质上也是要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与兄弟园区一起互动配合,共同支撑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个首都新定位和国家创新战略。推动"双创",海淀如何做一是聚要素,打基础。海淀区依托中关村创业大街,支持众创空间、大学  相似文献   

16.
王彩玲 《中关村》2023,(3):62-64
<正>被称为“生命”的“双螺旋”是海淀中关村的地标,喻示着海淀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发展轨迹,也象征着海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回望过去五年,海淀区始终保持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螺旋”式上升。2018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生命线”来抓,立足机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攻坚、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奋力书写优服务、耕沃土、聚动能、纾企困、暖企心的“海淀答卷”,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  相似文献   

17.
海明 《中关村》2011,(2):78-79
乘着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东风,北京市和海淀区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开始了"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8.
明星  毛重渝 《中关村》2011,(3):80-81
"科技进客厅,艺术上炕头"文明新春系列活动不过是海淀区精神文明众多活动的一个点滴,但它的确是一项在新形式下不断满足百姓精神文明需求、促进海淀区社会发展的惠民工程,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卫汉青 《中关村》2004,(12):9-9
如果把中国的农业经济社会称为是有别于原始社会的黄色文明,尽管中间几度受到游牧经济绿色文明的浸染,几千年来基本上是这种小农经济的黄色文明主宰了华夏民族。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蓝色文明,在中国不过是近百年、准确说是近20年才出现的事情。中国应该减少黄色文明,中国应该增加蓝色文明——这也正是那位旱年远渡重洋留学法国的总设计师,经过几十年的深思,20世纪末描绘中国改革开放规划图时的一个初衷。于是,我们的封面人物选定了《蓝色的潘石屹》。潘石屹作为中国房地产界的风云人物,创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博鳖蓝色海岸”、“SOHO…  相似文献   

20.
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海淀文联工作报告.修订了《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从一个区域的活动,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