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系统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经济要素,已经受到多方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运用系统观的思想提出: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应立足资源基础、瞄准市场动向和完善基础设施,科学、前瞻、可操作地策划旅游产品的时空布局和营销方式,以此来推动武汉城市圈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和聚类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各生态单元进行旅游生态位测评。研究发现:(1)根据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位的得分情况,可以将武汉城市圈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划分三类,第一类为核心城市武汉,第二类为崛起型旅游城市,包括黄冈、咸宁、孝感和黄石,第三类为旅游发展滞后型城市,包括鄂州、天门、仙桃和潜江;(2)武汉城市圈整体呈现"一心一环一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起着核心引领作用,黄冈、咸宁等城市起连接枢纽作用,鄂州、天门、仙桃等城市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3)基于各城市旅游生态位因子的得分情况,提出了旅游生态位分离和扩充策略,以增加旅游生态单元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价值创新的观点,在分析现有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和价值曲线的基础上,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了相应的旅游元素,对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价值曲线进行重构,并据此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梳理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影响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提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水体旅游资源的特色、价值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熊元斌 《水利经济》2004,22(5):26-27
在介绍湖北省水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亮点突出,水文化源远流长,市场开发潜力大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应将水体旅游资源作为全省旅游开发的重点,竭力打造水体旅游精品名牌,真正树立“千湖之省,水上王国”的整体旅游形象,使湖北不仅成为中国而且成为世界著名的水体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土地供需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土地供需和谐.规划土地需求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土地的供给优化综合用地效益,是土地供需格局确定的依据.以武汉城市圈的现状为基础,采用GM(1,1)模型预测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利用GIS方法重点探讨圈内可用于建设的未利用土地资源总量以及供给新增建设用地的能力.得出土地供给可以满足需求和北部、南部可用于建设的未利用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两个结论.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布局方案,建议优先发展南北方向的城市群,力求科学安排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加快武汉城市圈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群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资源过度开发而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以2006—2016年武汉城市圈11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和预测未来趋势发展,以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等次分布规律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特点,技术进步对武汉城市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呈现良好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当前发展态势下,武汉城市圈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将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低位增长状态。同时也看到,武汉、鄂州等城市虽然技术进步较为明显,生产率水平较高,但技术效率较低,充分说明当前城市圈内丰富的技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还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认为,在武汉城市圈的未来发展中,要重点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城市圈内的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中心辐射加区域传导带动,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有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假设为“企业”的生产过程,在界定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效率值由2008年Ep=0.90下降为2009年的Ep=0.71,再上升到2010年的Ep=0.82,但仍然显著低于2008年的效率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上升。研究结论:2008-2010年由于农用地资源无效投入大幅增加致使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逐年降低,效率优化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优化需调整的投入、产出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分析武汉城市圈工业发展及用地情况,总结影响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两方面因素.结合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以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制框架.在该框架思想的指导下,探讨分析了集约利用武汉城市圈工业用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孝感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内核城市,同时也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之一。本文以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图为契机,介绍了孝感市产业集群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并深入分析了产业集群推动土地资源集约配置的内在作用机理。最后,结合孝感地区实际,从孝感产业集群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地区的相对资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以全国为参照区,城市圈总体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2)以湖北省为参照区,城市圈9个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的地区明显多于富余的地区,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其中武汉市综合承载力富余度最大,黄冈市资源承载力超载最严重。因此协调区域自然与经济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高整体的资源承载力水平是武汉城市圈和谐快速发展的难题与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构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响应关系的变量序列,并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VAR模型的拟合度(R~20.90)较高,能反映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和黄冈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持续提高的主要动力;对于潜江等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镇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相对较弱,而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较明显。[结论]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城市可通过推进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而小城市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期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做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镇等级规模分形维数D为0.7233,小于1,这说明武汉城市圈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而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0.8499,小于1,这表明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内各城市间联系紧密,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地。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人口统计的视角定量研究了武汉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表明武汉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欣赏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和放松身心,对乡村旅游因子而言,武汉市居民更看重食品安全、特色景观和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田野调查法,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武汉城市圈内31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交通通达指数分析圈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生物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美学价值高;圈域整体交通通达性较好,武汉市的核心集聚效应明显。从空间结构、区位特点、核心功能、产品内涵、功能分区和典型代表这6个层面构建景区依托型、生态农场型、生境保育型三种典型的延展整合模式,为城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武冈市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武冈旅游开发环境条件、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讨论了武冈市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促销策略,提出了“一山一城一湖和特色旅游商品”的旅游开发思路,同时简要论述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武冈旅游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然而,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致使社会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权利被弱化和被漠视的现象严重。该文试图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机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完善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池州市是安徽省沿江和皖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析评价了池州市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和主要特点;指出了该市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池州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存的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及都市圈这一特殊区域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统计数学和生态学中的相应模型,从多方面构建都市圈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体系具体由四个层次组成:规范评价、旅游生态位评价、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评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以哈尔滨都市圈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都市圈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日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本文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相关规定,对日照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架构体系完备的开发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