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8,(11):143-143
2008年10月,晚上已能感觉到秋天的凉意,记者打电话给南坪中学的饶世勇老师约时间见面,但几次都是“该用户正在通话中”。“我在和一位家长谈她孩子在学校的事。”见面后她说,这学期留给家长的是小灵通,接电话就不怕影响家人了。  相似文献   

2.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3.
江晏 《中国西部》2011,(18):71-71
“我也不想这么做,没办法啊!”几乎每一个忙不迭地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的家长,每一个正在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把备考当成体力竞赛的老师,都会这么说。  相似文献   

4.
杜琛 《开放潮》2005,(7):15-16
一项“神童制造计划”正在京城悄然风靡。1岁孩子接受大学教育,10岁孩子赶超大学本科生,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投入数十万元给“日出计划”的缔造者攸武——一个曾经搞通讯技术的中年人,他就可以用自己发明的程序“实现”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然而,据《新闻晨报》记者杜琛了解,这项“神童制造计划”的背后却是漏洞百出。  相似文献   

5.
这绝对是一张不同寻常的清单,里面的每一位孩子和他们的“主人”都不曾谋面,而这些“主人”却都出自一个家庭.近日里的一天下午,记者提着这份好不容易才“统计”出来的清单,几经周折“打探”到了沈家的住址:浙江绍兴市区新建南路358号。母亲张向云说:“就我们这事,真的没什么好宣扬的,这是我们老辈上就传下来的规矩……”走进张向云家时,她正在接一个电话,看那兴高采烈的神情,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高兴事……趁着空隙,我们环顾四周,映人眼帘的是一个平常人家的摆设,老式的桌椅,普通的家具已无法分辨原来的颜色,所有的一切都与…  相似文献   

6.
上海一家教育中心,决定在暑假搞一个“未来领袖高峰会”夏令营。营员们将出入高级宾馆、举行酒会、在高尔夫球训练场里进行练习……身份从学生一夜变成CEO、公司总裁或者高级主管。主办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材,具备领袖特质,“未来领袖”夏令营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孩子必须成为天才!”这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妻子在生下这孩子之前就发下的正式而庄重的誓言,她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就像爱因斯坦那样聪明,全家人没有一个反对这个提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几乎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在这么想。于是我们开始信心满满地朝着培养“爱因斯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8.
<正>全民健身时代,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全民消费的新热点。尤其是随着“双减”政策出台,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需求骤增,也让校外体育培训进入“旺季”。如何让校外体育培训获得更好、更规范的发展,让消费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几位长期关注体育产业青训市场的家长、教练以及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麦苗当韭菜。”这是流传在大城市孩子中的一个笑话。它实实在在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如今大城市中的孩子们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和农业知识知道甚少,城市中的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想让孩子补上这一课,而孩子们也越来越想见识一下农村那秀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一下“放牧南山下”的农村生活。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叫刘金芳的姑娘,从这一时尚潮流中悟出了商机,在合肥市区附近办了一个“放牧山庄”,赢来了滚滚财源。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的四月,春意融融,美丽的校园里,家长们正在重温着久违的学校生活,诵读声回荡在一间间教室里,“新家长回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一课,孩子一生”……家长们在学堂上或专心倾听,或侃侃而谈,或投入表演,或体验感悟,新颖活泼的授课形式,擦亮了许多人迷惘的眼睛,带大家踏上了科学教子的新路程。  相似文献   

11.
黄鉴古 《中国西部》2013,(27):118-120
9月开学季,大多数孩子已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然而却有一部分孩子则选择由父母授课“宅”家上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中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里学习,孩子的年龄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产生源于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从早期单一家长教学发展为现在的教育联盟,“在家上学”正在逐步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一批由父母授课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证明了在家学习所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孩子放假在家,中午要自己热饭吃,我们做家长的真是不放心。”随着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的开始,孩子没人照顾成了很多家长的烦心事。觉得托管班不够“贴心”或价格过高,岛城一些低年级学生家长组建了“合作社”,轮流请假在家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13.
黄欢  吴映雪 《今日重庆》2014,(17):55-55
“校校通”破师生行路难 “以前嘛,娃儿上学都是走1小时山路,既不安全,又累人,我们当家长的还是很担心的。”家住周家镇团结村的李子阳告诉记者,不过现在好了,随着玉皇村道的通车,孩子上学放学再也不用走很久的山路了,而且可以乘车直达学校。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2):I0024-I0024
每天临近接孩子的时间,塘沽一幼门前都会排起整齐的队伍,家长们井然有序地通过指纹识别系统,依次入园接孩子。该园通过架起家园之间、幼儿家庭之间的合作桥梁,融洽了家园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谁来“拯救”我们的孩子?》一文中举的3个事例,都反映了目前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孩子不会与人交往,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作为老师与家长,要重视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盈盈 《新财经》2010,(1):21-21
马女士的女儿是2009“小升初”的学生,但至今没有学上.还在家待着。“我要对明年小升初孩子的家长说的话就是:千万别听教育局怎么说。我就是相信了教育局的说法.结果害得孩子至今无学可上。”马女士气愤、无奈,也很后悔。马女士家住北京西城,女儿是西城某小学学生。在今年“小升初”之前,马女士从来为女儿的学习操过心。六年了,孩子年年成绩全优,  相似文献   

17.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早巳成为共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天然带着他的家庭教养的基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好家长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社会”,虽然当今社会戾气极重,似乎每一个国人都有一肚子火气,但我听过一位平和的父亲说:“我们生下来的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如果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可见家长是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为孩子营建一个温情脉脉的成长环境的. 然而,我常与同事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身边的教师竟然不约而同地认为:除了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外,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欣  宋炜 《发展》2002,(10):59-61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留学海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尤其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孩子到国外去读中学或预科并在国外考大学的中国家长逐渐增多。据一项专题调查表明,有84%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去国外“镀金”。作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丰富实践经历,开阔视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我们知道,对教育的投入,应当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讲究“科学性”。而家长们这种“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产出成比例?他们…  相似文献   

19.
许纬 《中国高新区》2009,(11):54-56
“企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企业是我家,兴衰靠大家。但我在这个家庭里绝对不是家长,我只是一个长子。我会尽可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多付出,少索取”。采访快结束时,韩长生语气淡然地告诉记者。虽不是豪言壮语,可记者依然能从韩长生朴实的表达里感受到他对这个“家”的爱与责任。韩长生说的这个“家”,就是河南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0.
李平忧 《中国西部》2012,(6):110-111
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当孩子正式上学后,家长们便给孩子开设一—个专门的账户。他们认为,与其让孩子每次向家长苦苦“乞讨”,还不如定期给孩子一笔零用钱并限制消费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理财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