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姗姗 《特区经济》2011,(7):161-162
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在市场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塑造区域旅游新形象、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南太行"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评价分析,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从而促进南太行旅游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南太行旅游区是河南省旅游重点发展地区,虽然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旅游资源丰富,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区域内部旅游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本研究基于旅游竞争态理论,对南太行旅游区5市的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区域内部各市旅游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为制定南太行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南太行5市在旅游接待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方面均呈正增长,说明南太行旅游区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但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激烈竞争,焦作南太行山水旅游产品对其他地市旅游产品形成阴影效应,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必须采取措施,促使南太行区域旅游业协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苏州作为上海辐射区及外向型经济的富庶区,这些特征决定了苏州必须加快形成一个高品位、高顶端、大容量、生态型、国际化的旅游度假综合系统工程,简而言之,即城市旅游战略。为此,苏州整体的旅游格局被定为“四沿格局”,即核心古城区沿古城形成古典水韵、园林之都的旅游特色;次中心区域东北沿金鸡湖、阳澄湖、尚湖形成国际风情、现代休闲旅游特色;次中心区域南沿太湖、石湖、大运河形成绿色环保、健康生态的旅游特色;  相似文献   

4.
隋春花 《特区经济》2006,211(8):235-237
红三角地区属于粤西北、赣西南以及湘东南广大地域,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各地方政府开发旅游的热情很高,但同时存在旅游资源行政分割、开发观念落后以及旅游人才、资金和技术缺乏等不足,面临区域同类产品竞争、旅游管理模式落后与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薄弱的威胁。针对红三角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在建立多元化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培育红三角大旅游区思想,实施互动化的运作体系,构建精品化旅游线路,建立统筹化的区域合作,提高红三角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湖泊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娴娴 《特区经济》2008,(11):167-169
本文简单地分析了休闲渔业旅游的起源和发展,就目前休闲渔业旅游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了一定阐述,针对目前湖泊型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研究存在的某些缺憾,以湖州太湖为例提出了修建渔人码头,开发当地湖泊旅游特色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努力开发藏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甘肃藏文化旅游区,是实施“旅游带动扶贫”,发展藏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藏文化旅游区,不仅在藏文化资源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自然资源和区位、客源上都有自己优越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一、独具...  相似文献   

7.
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市是环太湖旅游业资源的主要构成地.仅从2007年看,环太湖五市彼此之间的合作整合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然而.面对当前实际面临着的一个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支解”和“割据”状态,要实现彼此之间的和谐发展.必须破除行政区域壁垒.做好做深太湖的以水为中心的文化文章,全面规划,有效整合环太湖旅游资源,形成一体化发展思路,要存同求异、错位发展,实现有效旅游资源的联动和规模发展.要构建好环太湖五市旅游合作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努力打造环太湖五市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良性格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综合的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支撑。通过对旅游中心城市研究进展的综述以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概念的界定,以合肥市为例对合肥市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建立五大中心和实施五大战略的合肥市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的对策,为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旅游分区是做好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根据突出区域海洋旅游特色、发挥交通及城镇体系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充分结合市场需要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方便管理和有利于产业的组织等要求。本文将辽宁海洋旅游划分为4个旅游区、13个旅游亚区,并确定了重点开发的44个海洋旅游景区。针对海洋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辽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济南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李梅娟 《山东经济》2009,25(6):149-155
济南都市圈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建立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良好基础条件。但目前都市圈旅游业一体化还存在机制、产业等诸多制约因素。应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增强核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体系、打造品牌和黄金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措施推进都市圈旅游业一体化,以顺应世界各国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提升济南都市圈区域旅游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1.城市旅游资源系统释义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  相似文献   

12.
东方圣荷西     
《东北之窗》2008,(15):40-40
开发时间:2006年开发商:大连软件园开发有限公简介:东方圣荷西处于大连西南学府区域,为国际IT产业中心一软件园、高新园区、西南学府区、星海湾旅游区复合地带。南临星海湾风景区,北通星海公园,西临大连软件园,东接城市中心,环境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旅游区(圈)建立的旅游资源特色、客源市场、基本框架、主要思路、当前存在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在区域旅游合作下,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旅游区(圈)。1、理顺行政体制关系,建立大关中圈内各级政府联席办公机制;2、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理念,精心打造五条精品线路;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西部旅游城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玉权 《开发研究》2007,(1):133-135
城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在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旅游城镇体系是由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旅游城镇所构成的,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的集合。西部地区旅游城镇体系的建设要逐步形成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次旅游中心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三级等级规模体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以城镇为依托,并通过交通通讯网络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发展为例,运用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讨协调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介绍竞合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并论证江苏环太湖地区实施竞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旅游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旅游中心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丰富度是旅游中心地的根本识别标准,讨论了旅游中心地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以湖北省旅游区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重庆的奉节、巫山、巫溪三县素有"金三角"旅游区之称。由于缺失地区公共管理创新机制、区域生产要素积聚平台、资源开发协调机制和公共管理规模效应,致使该地区一直被贫困所困扰。要实现地区突破性发展,需要调整地区行政区划,撤县设区,建立三峡旅游经济开发区,提升城市区域的地位和功能,重构内"环"外"十"型旅游交通框架,构建生态经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较为凸显,本文在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定青海省内2市6州旅游发展综合实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集聚、轴线延伸、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构想,并根据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实力及差异,阐述了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应对策。研究认为,青海省各旅游区域应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坚持梯度开发,加强中心城市和旅游节点城市建设,塑造旅游品牌,共建和谐旅游生态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区域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计算出城市在区域中旅游作用影响力,以此构建环渤海旅游中心城市等级结构,优化环渤海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等级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旅游多层级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浙江经济》2010,(21):25-26
省政府初定建设14个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分别是环杭州湾区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舟山和温台沿海区域: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内陆区域:金华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衢州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