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论上讲,生育率、家庭规模和性别偏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有性别偏好的国家或地区,性别偏好往往与小家庭规模相互迎合,即性别偏好的满足经常是通过多生育子女来实现,性别偏好对生育率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反过来,当小家庭规模和低生育率成为时尚的时候,如果男孩偏好没有改变,出生性别比就开始发生扭曲,这种扭曲在人口层面上表现为人口性别比的升高;在家庭层面上表现为大家庭的性别比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2.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的家庭分布与构成发生变化,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另一类“积累性”和“后果性”表现。同时,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的家庭分布与构成发生变化,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另一类"积累性"和"后果性"表现.同时,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回顾了我国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的变动趋势 ,论证了当生育率从 3.0下降到更替水平过程中 ,出生性别比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我国 90年代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偏高是客观事实 ,是产前性别选择的结果 ,也是农民不愿多生但想生儿子的生育意愿的反映 ,而农民想生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只有建立新型生育文化 ,削弱人们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才能实现低生育水平下的出生性别比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长期人口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出现了迅速、持续增高的现象和趋势,这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性别比方案预测我国人口未来百年的发展状况,考察出生性别比偏高对人口总量、出生人口规模、总人口抚养比以及婚姻市场的性别比等产生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会降低出生人口规模、加速人口老龄化以及造成婚姻挤压等人口后果.  相似文献   

6.
刘中一 《人口与发展》2013,19(1):110-112
在居高不下的出生性别比数据面前,政府垄断型出生性别比治理机制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实现政府垄断型工作机制到公众参与型工作机制的转型,不仅将大大减少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过程中的阻碍和成本,有力推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领域公民社会的发育,丰富政府在包括性别比在内的人口治理问题上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过往二十余年伴随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亦呈相对偏高之势,致使女性人口缺失和“失踪女童”事件浮出地表,不时成为境内外人口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政府的“关爱女孩行动”之类的干预举措。中国女  相似文献   

8.
生育政策、男孩偏好与女孩生存:公共政策的取向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生育政策和女孩生存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强烈的男孩偏好,导致严重的女孩生存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性别比偏高和女孩死亡水平相对偏高,使得女孩相对缺失.据估计,20世纪中国女性(主要是女孩)缺失数量在3500-4000万左右,约占全世界的40%.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主要原因在于胎儿性别鉴定与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从无到有与由少变多。但伴随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歧视性性别偏好逐渐失去赖以存在的土壤,那些诱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因素不是被消除就是被弱化,从而为出生性别比在高位的回落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出生性别比回复正常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具备,这意味着出生性别比由上升转而下降的转折点已经或将要来临。  相似文献   

10.
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我在80年代初由北京大学选派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奖学金到美国攻读人口学的时候,我一心想的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大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多又增长快,解决之途就是通过降低生育率减少人口增长。为此,我用心研读各种关于生育问题的理论、学说和方法,以加强自己对生育问题的认知。尽管我打算以中国生育问题作博士论文并没有如愿,中国生育率下降还是成为我在国内外发表的第一篇人口学论文的主题(Poston and Gu1987;顾宝昌1987)。出生性别比在我的脑海中根本不占位置,而在任何人口学的教科书中,“出生性别比”也就占半页的篇幅,介…  相似文献   

11.
限制生育政策不是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各次人口普查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攀升,1982年为108.47,1990年为111.14,2000年为116.86,2005年为118.58①。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多数人的看法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重男轻女观念严重、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和B超技术的普及应用等,是其主要原因。也有一些人认为,我国严格的生育政策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后一种观点是否成立,直接影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有必要加以澄清。我们认为我国的生育…  相似文献   

12.
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应对人口安全问题的挑战?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红利衰减等不安全因素,江苏省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提升出生人口素质,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适时调整利益政策导向,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强化特殊社会群体管理,以能最大限度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偏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发表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更是成为国内外人口学家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各级政府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治理也予以了高度的关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正常范围为103~107)。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4.
过往二十余年伴随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且居高不下,女性婴幼儿死亡率亦呈相对偏高之势,致使女性人口缺失和"失踪女童"事件浮出地表,不时成为境内外人口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政府的"关爱女孩行动"之类的干预举措.中国女童生存与发展的前景亦喜亦忧,而何去何从则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文献梳理,提出了人口性别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中既存在女性的漏报瞒报,也存在男性的漏报瞒报;1949年以来中国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不对应;婚姻挤压由于存在连续性,靠扩大婚龄差无法缓解;男孩偏好是个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个社会结构与制度问题;当前独生子女政策正面临考验;人口调查与数据分析中还存在值得认真面对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文献梳理,提出了人口性别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中既存在女性的漏报瞒报,也存在男性的漏报瞒报;1949年以来中国总体人口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不对应;婚姻挤压由于存在连续性,靠扩大婚龄差无法缓解;男孩偏好是个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个社会结构与制度问题;当前独生子女政策正面临考验;人口调查与数据分析中还存在值得认真面对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研究了女性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以及受教育文化程度对性别比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定量检验了经济、教育、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人口出生性别比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地理因素对其影响显著;教育和医疗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会通过空间地理因素、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间接影响出生性别比.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最显著.经济及医疗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低,教育水平越高出生性别比越高.计划生育政策越宽松出生性别比越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地方立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有关规定,分析、规类地方立法的主要类型,指出地方立法的效果及不足,提出了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