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执行制度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此项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保障权利人实现民事裁判所确定的实体权利,体现法律强制性的同时也维护了法律至上的权威。纵观我国当今司法现状,“执行乱”、“执行难”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而现行的民事执行机构自我约束体制却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愈加凸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指享有检察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制度,旨在依照法定程序规范人民法院的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决行为,保障民事执行权合法、良效的运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民事执行权的监督和矫正,有助于民事执行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制度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此项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保障权利人实现民事裁判所确定的实体权利,体现法律强制性的同时也维护了法律至上的权威。纵观我国当今司法现状",执行乱"、"执行难"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而现行的民事执行机构自我约束体制却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愈加凸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指享有检察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制度,旨在依照法定程序规范人民法院的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决行为,保障民事执行权合法、良效的运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民事执行权的监督和矫正,有助于民事执行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景军  程翠珍 《管理观察》2011,(26):129-130
当前,案件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意,“执行难”、“乱执行”现象普遍存在.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并未就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4.
现行我国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存在外部监督的缺失与内部监督的缺陷,应厘清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完善监督方式,以使检察机关在民事执行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段宝林 《活力》2010,(12):117-118
新时期民事执行工作业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知识面越来越宽.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实行法律监督是为了加强对法院执行活动的外部制约,以实现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公正。现在我国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学界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也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6.
张春华 《中外企业家》2013,(35):265-267
在我国民诉中,法院与检察院之间形成的是法律监督法律关系。两者关系实质是审判权与民事监督权的相互关系,法院独立审判与检察院诉讼监督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也决定了检察监督立法的复杂性。首先,阐释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其次,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进一步叙述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监督范围、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强化和发展;最后,对修改后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袁青 《活力》2005,(10):107-107
检察建议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民行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又不宜或不必通过抗诉程序纠正,而以书面方式建议其自行纠正的一种检察监督方式,它在强化民行检察监督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这一制度因为立法的不完善,不仅实际执行不尽人意,而且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规范检察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本人认为,应从立法上对民行检察建议的权限、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民事行政检察,是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简称,是指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依法进行监督的诉讼法律制度.经过二十多来年的实践与发展,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鉴于该项工作模式单一、监督方式被动及缺乏硬性保障等原因,其职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作为对这种考验的一种探索,结合民行检察监督的特点与难点,提出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前移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韩羽 《活力》2010,(13):51-52
民事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程序,它关系到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判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否最终得到落实。司法实践表明,民枣裁判生效后,普遍呈现“执行雄”和“执行乱”问题。与此同时,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不仅法律理论界关注较多,争论激烈,而且司法实务部门也在不断尝试、试点、调研、改革。  相似文献   

10.
宋恩伟 《活力》2011,(12):119-119
加强和改进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工作不仅是保障民事执行公正、有效,维护执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也是民事检察工作适应构建和加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民行检察在执行监督工作中举步维艰。下面,笔者结合民行检察工作实践,就执行监督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律监督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其规定极不完善,围绕着这项制度的存废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中展开了激烈论争,其取消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站不住脚,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有其足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必须在监督理念、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职责等方面重新构造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一、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含义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工作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监督范围包括受理、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发展,检察监督发挥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在第二百零八条增加了“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但其不仅未在法律中得到正名,而且长期处于一种在实践中运用率低且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地位。本文就将从其实践的困境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完善,使得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贺彬  何晓凌 《活力》2014,(17):39-39
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是国家赋予人民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更是维护法律尊严、刑罚执行公平的重要手段。为强化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将财产刑的执行监督检察权赋予了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但在实践中,财产刑执行监督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构建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体现了中国检察制度的显著特色。根据宪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权。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加强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16.
周朝霞 《活力》2010,(16):52-52,54
民事行政检察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纠正错误的判决、裁定,保证审判活动公正、合法和维护公民、法人、行政机关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依法对已生效的错误判决、  相似文献   

17.
樊琦  魏珺 《企业导报》2013,(6):240-241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极深的法律渊源,中国的检察制度就来源于前苏联。2003年,俄罗斯完成了包括民事检察制度在内的司法改革。现今中俄两国又同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面临着许许多多相同、相似的问题。基于此,对中俄两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进行比较研究,针对我们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借鉴俄罗斯成功的民事检察制度改革经验,对我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改革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事检察监督具有监控法官追求公平正义,监督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之价值。但目前因理论上的不足和实践中"两院之争",致使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仍存在一定不足。应当将当事人申请的再审程序作为检察机关抗诉的前置程序,完善抗诉结果的运用,并给予检察机关对审判人员违纪审判的立案侦查权,以切实保障该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尹继平  赵蕊 《活力》2012,(12):176-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此规定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民事执行工作是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当事人诉讼目的最终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减压阀。  相似文献   

20.
秦令刚 《活力》2010,(20):50-51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其实践有利于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犯罪。但是在实践中。检察建议因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而产生了如刚性不足、说服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落实检察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