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在对九江出口加工区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做得较好的其他出口加工区的经验,运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理论,分析该出口加工区现状及制约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出口加工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园区招商模式,营造园区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并结合九江实际情况,提出九江出口加工区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为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地建设九江出口加工区,为江西对接"长珠闽",打造外向型经济,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及对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综合分析了1998~2009年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9个两位数制造业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研优势及市场优势等。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科学规划;优化产业转移的引资环境;加强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促进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崛起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新的区域战略。使中部地区科学高效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提高中部经济水平,加速中部崛起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的可能性、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具有的优势、转移存在的障碍等方面作了浅析,并对中部地区如何高效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相似文献   

9.
藉着果断抓住广东等东部地区需要向外转移一些成熟产业的机遇,广西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规划,安排好区内各个地方承接产业的层次,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梯度性等特点,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工作步骤,逐渐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和层次,同时还特别强调增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转移竞争力,成就了广西全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李娅 《经济界》2010,(4):74-77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通过向西部转移产业,东部地区可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对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认为甘肃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具有劳动要素低成本、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同时也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的产业层次低下、集聚效应不显著、本土企业创新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等劣势,面临生态环境、竞争加剧和发达地区企业迁出阻力大等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优势是产业转移中承接地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重庆市在选择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结合重庆地区的产业优势,承接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区域合作"一轴两翼"战略的背景下,梧州市毗邻粤港澳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正被重新认识和定位.本文分析了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意义、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应通过增强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力、发展园区经济两大实施途径,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王倩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252-253
本文研究了我国制造业集聚度及其变动趋势,重点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利用Krugman空间基尼指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分析发现2000—2010年我国制造业20个行业的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十分明显。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对产业集聚有显著的负效应,行业规模经济、行业外部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域划分为重点承接区、优化承接区、限制承接区、禁止承接区,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工业园三个平台,健全项目发现、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三种机制,进而分别提出承接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产业、传统产业的目标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上海产业发展产生了结构效应、内部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创新效应;国内产业转移为上海转移低端产业和价值链低端环节创造了机会;城区产业转移确立了上海环形产业空间布局.今后,应加大承接国际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力度,逐步向外转移低端产业或价值链低端环节,利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逐步提高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机器换人"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业机器人与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关系,其应用对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促进了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化发展,因而对非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后发优势;但由于工业机器人与高技能劳动的互补关系,其应用巩固了先发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了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因而对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先发优势.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对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作用更多存在于华东和西北地区,而对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作用更多集中在华北、中南和西北地区;在机器人的作用下,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趋势主要由其行业自东向中、西部转移所致,而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主要与其行业重心向东部地区收缩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城镇是非农产业的集聚地。通过应用克鲁格曼G指数来考察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中29个子行业、服务业中14个行业门类的省际布局变迁情况。研究表明,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集聚水平较低。2005—2013年间,大部分制造业子行业均经历了集聚、转移扩散、再集聚这一全周期过程,其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早地呈现出了转移扩散的特征。服务业同样表现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但是转移扩散的时间略微滞后,且只有少数几个行业表现出再集聚特征。最后,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尊重客观规律,大力承接率先转移出来的制造业产业,并为未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迁入做好充足准备。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北京的目标,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此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下.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为此,比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