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改革上市前的资产重组一、重组的含义及方式公司上市重组是指企业为了向社会募集股份并上市交易,通过合并、分立等资产重组方式,调整股东权益和财务、组织结构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申请上市的企业在上市前对企业结构的重组常常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资产重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杨家亲 《生产力研究》1997,(6):93-94,100
过高的负债是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降低负债,优化资本结构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国有企业负债的形成原因,并指出只有进行债务重组,才能促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资金营运能力,文章指出的债务重整思路新颖可行  相似文献   

3.
结构调整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离不开金融的中介和依托。随着投融资体制由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的转换,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而国有企业靠国有商业银行而形成的高负债格局,又决定了国有企业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重组,是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这就  相似文献   

4.
从国有企业二十多年来的变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制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是我国财政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1.国有企业在使用银行贷款问题上的逆向选择行为导致国有企业高负债运行。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事前(签订合同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一方故意隐藏相关信息,由此给市场参与者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拨改贷”后,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由国有商业银行供给。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首先要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只有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才可能得到银行贷款。在这…  相似文献   

5.
部分国有企业无法选择出有能力的经营者是国有企业低效率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导致了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必要性。而民营企业所有者、外资所有者等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解决经理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自然,能否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将是衡量国有企业重组方案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资产重组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中国有其特色,表现为宏观与微观的双重性和重组动因的复杂性;本文在分析了破产、托管、合资、兼并等重组方式之后,对我国目前资产重组应注意协调的基本关系及资产重组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倪俊  田雨 《当代经济》1999,(6):16-17
企业重组对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企业重组来看,我国目前有近9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存量,其中至少有2万亿元必须经过重组才能发挥效益。从银企现状看,国有企业靠向国有商业银行负债而形成的高负债格局决定了对国有企业资产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重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以主债权人的姿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适时科学的调整发展战略定位。 一、要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在积极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服务中,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  相似文献   

8.
浅谈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各海 《经济师》2009,(9):229-231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就完全可以控制风险。企业的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正确认识各种可能发生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合理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是我们在作出筹资决策时所必需的。文章从筹资及其风险的认识、产生原因、两种不同筹资方式的指标分析。以及相关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涉及面广,各种相关因素、条件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错综复杂。制定科学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制定国有企业重组总体规划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与支柱。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应能够随着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善于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因为负债率过高,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息税前尚有利润,一旦交了利息之后,就成为亏损企业了。要解决国有企业的这种困境,就需要极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相似文献   

11.
资产重组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可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果,也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然而在近年出现的重组热中,一些地方过于强调资产重组的正面效应,较少谈及重组风险,为此,对当前资产重组中存在的以下行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2.
贺凤珍 《经济师》1998,(10):63-64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资产重组为内容的企业战略性改组正在以兼并、合并、收购、托管、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在全国111个试点城市中全面展开。无疑,这给我国6.8万多家国有企业、特别是5.3万多...  相似文献   

13.
略论债转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世银 《经济师》2000,(3):11-12
面对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高负债和低效率 ,被视为国有企业解困良方的债转股 ,随着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大 ,它将会拉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企业和银行将有望出现双赢的局面。一、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形成及其债转股的实施选择负债率偏高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80年代初期 ,国有企业由过去单一国家投资改变为多元投资特别是“拨改贷”以后 ,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推动下 ,国有企业普遍大量举债 ,或扩大生产规模 ,或进行技术改造。随着时间的推移 ,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和…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选择与约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建行总行基金托管部周小知企业并购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交叉在一起同时推进,国内企业并购操作的自由度受到许多限制,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通行惯例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5.
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获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是现代企业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本文针对企业负债经营风险,进一步探讨了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普遍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负债经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但它同时又具有不利的风险一面,有负债就有风险,这种靠负债所筹集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发展而陷入困境的风险,我们通常称之为财务风险,它是通过债务成本与全部资本的比率变化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詹健梅 《经济师》2001,(9):158-159
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动与重组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一方面 ,现有的体制状况与利益格局面临着资产重组的冲击 ;另一方面 ,资产重组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文章就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搞好国有资产重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景振芳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行产权流动,由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运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国有大型企业真正发挥骨干作...  相似文献   

19.
认真扎实地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本刊编辑部资产重组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宏观总量矛盾的有效方式。目前,以抓好大企业、放开小企业为重点的存量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正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流。企业兼并重组潮一浪高过一浪,标的超...  相似文献   

20.
广东上市公司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 《资本市场》2002,(9):50-53
<正>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背景,并购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就概念而言,也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有人认为上市公司重组是指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和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资产以及所承担的债务进行的重组,并和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区别开来。认为资产重组仅指对公司资产进行重组,而不涉及公司的股权和债务,因此资产重组是公司重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公司重组不仅限于公司资产重组(吴林祥,2001年)。也有人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资产重组”是指兼并、收购、托管、资产置换、借壳、买壳等行为的总称,实际上,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概念早已超越了资产的范畴,如国有股无偿划拨、无资产注入的公司控制权变化以及债务重组等。可见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个边界分明的概念,表述一切有关上市公司重大非经营性或非正常性变化的总称(陆国庆,2001年)。本文所述资产重组视同于重组概念,并按照深沪交易所对重组公告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