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滨水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意义。对城市湿地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研究,报告了我国滨水景观发展建设与规划的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发展中水系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同时针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淡水短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在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即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是城市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城市旅游发展与生态安全互相影响。旅游管理者乱作为、旅游企业追逐暴利、居民和旅游者个人不当行为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生态安全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切实保护旅游景区环境。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目前 ,甘肃省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因此 ,必须确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体系和战略重点 ,坚持实行生态规划、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等原则和举措 ,把我省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是基础和保证。我国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法治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能力,必须坚持健全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化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措施,提升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执行力:依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强化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依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解决好影响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提升环保的司法救济能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6.
韩辰生 《企业家天地》2012,(12):147-147
论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科技为背景,分析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现状,总结了现代园林和景观生态学给予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启示,提出了实现人居生态环境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FDI对烟台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指出,FDI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烟台要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对FDI流向的政策引导、提高环境标准、完备环保设施、完善监督机制,实现FDI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FDI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目的在于梳理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脉络,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经历了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呼吁与尝试、生态纵向补偿机制构建、多元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动力由外生驱动向内生驱动转变;生态补偿覆盖范围得到拓展、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机制模式逐渐完善,成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方式;中国政府引导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相对完善,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国际合作机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城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绿色消费则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生态环境剧烈恶化的今天,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有助于降低城市环境的污染,改进人们的消费结构,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围绕绿色消费构建生态城市,可以选择各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最后,本文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几条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生态环境脆弱瓶颈,需要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建立生态环境检测体系和综合监督管理机制,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西部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我国实际,对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进程,提出几点设想:调整环境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转移环保支付,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引入绿色GDP理念,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是"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是张家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升级、规划管理滞后、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以及生态创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张家界应抓紧实施全国性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完成,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生态经济,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争做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3.
构建符合长株潭特点的生态型城市群,应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应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大力推动绿色消费行为;应构建完善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人文理念,对鄱阳湖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思考,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路,并结合鄱阳湖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与发展:需考虑生态体育文化的建设;应提高认识,加强导向性政策拟定;要做好生态体育公园功能区建设规划以及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应注重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定量分析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的履责情况及行为有效性,形成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方法/过程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波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具体评价。结果/结论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宁波市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评价得分持续增加。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三方面的指标均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同维度指标得分存在差异。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维度的得分较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度的得分次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度得分位居第三。进一步与杭州、台州比较发现,宁波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在政府环境责任评价中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及提高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等方面提出了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城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最快且最具有活力的区域,其景观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关系到城市未来是否能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自然与生态、建筑景观等方面对武汉新城区的景观环境展开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蓟县,地处京、津、唐、承腹心地带,建国以来,历经农业大县、建材基地、工业兴县、中等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变革。目前,以保护生态,建设中等旅游城市为主旨,在经济发展中以求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工矿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为世人所关注。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与民众的重视。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本文的重点主要是围绕两个热电厂、两个污水处理厂、城区  相似文献   

18.
金融生态理论主张从生态学的方法考察经济问题,而县域金融生态系统作为全国金融生态母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自身的特性。本文介绍了县域金融生态的特点,分析影响金融生态的因素,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共建社会诚信环境、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为核心,健全金融生态链接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两型社会的契机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借鉴科学发展的理念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当前攀枝花创新发展的关键。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改善民生、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借鉴陈云的科学发展理念,阳光花城攀枝花将在城市功能转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再创佳绩,迎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山区土地保护和规划实施保障是实现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河北省山区已有法规和政策的制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山区土地利用政策的制订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以富民养山和生态保护为主旨,以山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统筹建设山区,以科学手段涵养山区,加大山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借鉴国内外山区发展的经验,对河北省山区的土地保护和规划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