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将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载体,以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认识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多年来,各缔约方在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实现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辽宁省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立足于辽宁省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多方面、多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支持体系: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规划层面;建立"碳预算"机制;制定税收激励和规制政策;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在知识产权制度上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冶金财会》2019,(5):49-51
<正>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不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使命。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为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都在倡导创建绿色环境。因此,绿色低碳经济的诞生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样,企业要想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使用绿色低碳经济管理模式。本文主要研究攀钢矿业公司在绿色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实践经验,供大家  相似文献   

4.
<正>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发行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能源发展格局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一轮世界能源变革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以低碳能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智能电网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方向,后者是动力。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必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节能型以及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本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分析了传统钢铁企业与低碳发展的关系,以SWOT法分析了具有67年历史唐钢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采用"理念引领、管理精细、秀外慧中、延伸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为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煤炭消费与低碳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收集我国2010—2019年煤炭消费量和单位GDP碳排放数据,采用VECM模型,研究煤炭消费与低碳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煤炭消费会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看,煤炭消费与低碳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且低碳经济对煤炭消费的影响程度较为明显。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在保证能正常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的前提下更好的实现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不少国家的现实选择,而由其推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全球经济运转的核心再次回到技术创新这一层面上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分析了低碳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从低碳经济的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世界能源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资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推动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立,积极传播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  相似文献   

11.
<正>在社会用电需求高速增长的今天,供电企业也应当成为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低碳经济"的核心含义是要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主动开展节能降耗,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智能电网在促进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智能电网促进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机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在促进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是亟需研究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低碳发展的内涵,系统梳理了坚强智能电网在促进能源生产、能源输送、能源消费、交易环节的低碳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总结英国上一轮能源转型的清洁化、多元化、市场化特点及影响,简要阐述其面向"2050碳中和"目标的立法,引用英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未来能源情景(2019)",分析低碳转型目标下未来英国能源系统"可信"的演变方式。在情景规划的基础上,以未来英国增长潜力最大的海上风能为例,着重分析英国本轮能源市场改革中如何通过政策干预与市场竞争,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低碳化能源系统与市场的构建。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的启示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面向低碳能源的立法是实现转型的基本保障;能源低碳化转型路径不唯一,应充分结合本国资源与产业特点制定能源政策;政策扶持结合市场竞争的模式可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转型成本;融入区域统一能源市场,低碳转型中强化多重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两会"有个热门的关键词,它既受到国家重视,也受到全民热捧,它叫"低碳经济"。如今,"低碳经济"已经从理论探讨发展为社会实践。3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工商界以低碳经济为主要议题,探讨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4月10日召开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国际环保组织及低碳城市官员、投行、碳基金及绿色金融机构高管、知名学者专家和低碳产业实业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哥本哈根会议及中国"两会"后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的现状与未来。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加入、国内清洁能源的应用、低碳经济产业布局和技术的前期积累,都将成为中国最现实的挑战,也必会对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目标的重新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以能源变革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在推动发电企业加快转型的同时,也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通过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使碳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目标。而发  相似文献   

16.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电行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较粗放的高速增长转入新常态,GDP增长率放缓至中高速增长,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加速,能源效率提升。新常态是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机遇,需要能源革命的支撑。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和引导能源发展潮流,电力工业正迅速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引发全球气候日趋变暖,促使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在替代化石能源的低碳化的研发中,现代煤化工的作用不可小觑。积累30年的研发成果,我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多联产技术,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要求,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行为逻辑入手.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指出,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而制度的激励结构转变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来源。  相似文献   

20.
赵洁 《工程经济》2015,(1):92-96
近年来,世界能源日渐枯竭及环境的逐渐恶化,使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各领域重视的焦点。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并予以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发展低碳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和我国房地产行业在走低碳发展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