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友 《特区经济》2010,(10):155-1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制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旭晖 《乡镇经济》2008,24(12):93-9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文章回顾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分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提出在制度制约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智能开发,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误区,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并在此框架下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劳动社保制度改革,以及户籍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保证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四川南充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劳动就业规划,实施制度创新和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7.
主产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静 《理论观察》2009,(1):114-115
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其增长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出来;二是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充分就业;三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能随经济发展而稳步提高。实现三方面因素共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共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实施劳务输出的障碍因素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输出是贫困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劳务输出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因此,要使劳务输出顺利进行并成为一个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钧鹏 《乡镇经济》2001,(11):17-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结为劳动力自身转移能力障碍、信息获取能力障碍、心理障碍、社会偏见障碍、生活与就为业成本障碍和制度障碍六个方面,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已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还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在这2亿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几年来的“民工潮”企盼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吴兰德 《乡镇经济》2009,25(2):102-105
鉴于我国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破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文章从政府的角度将政府和本地非回流劳动力作博弈分析。通过博弈模型以及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和本地非回流劳动力之间的博弈虽然在同时行动的情况下能实现唯一的纳什均衡,但由于本地转移劳动力回流的成本较小,政府要通过调研来观察本地转移劳动力非回流的概率,通过比较这个概率和计算得出的临界概率RG2-CG3-R′G1+CG2+CG1/RG1+RG2-R′G1-R′G2 之间的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政策搭配,从而促使本地转移劳动力的非回流。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工供给态势与“十二五”时期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总体上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我国中长期的重要任务。十二五以及更长时间内,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服务业,有序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居民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投入极其重要。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非常突出,亟需政府引导。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马继青 《特区经济》2009,(7):154-156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仍然有很多阻碍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农村,不完善的社区建设和服务限制了农民工的流动;在城市,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的滞后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并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别从劳动力因素、制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中筛选出7个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系统分析和判断新时期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在不同分位点上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在整个分位点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在高剩余阶段,制度变迁指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分位点上的影响较小。为此,提出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