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的定位是社交和分享,而微商的介入让"朋友圈"变"生意圈",如何处理好"朋友"与"商人"两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微信朋友圈商业行为现状出发,分析了它对网络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然后提出朋友圈商业行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七八月起,一款名为"借贷宝"的金融APP席卷了包括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角角落落,这一崛起的金融手机应用到底靠什么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促使他们开始使用"借贷宝"这款产品,后续效果又会如何。本文试从营销学的角度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正现在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各种自制食品,直接在朋友圈或微博发几张诱人的美食图片,加上几句简单介绍,一个几乎零门槛的微店就开张了。现在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各种自制食品,直接在朋友圈或微博发几张诱人的美食图片,加上几句简单介绍,一个几乎零门槛的微店就开张了。朋友圈销售的食品琳琅满目,大多打着"纯手工""无任何添加剂""纯天然"的口号,且许多消费者表示朋友圈大多为熟人,制售的食品可以放心购  相似文献   

4.
微博、微信、新闻类APP等带有社交元素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彻底改变了信息单向度传播的模式,老门户“满足大众一切资讯需求”的使命被迫终结  相似文献   

5.
《商》2016,(3):205-206
信息流广告是指一种以信息流形式出现在社交网络用户的视野之中,依据社交群体属性对用户喜好和特点进行智能推广的广告形式。在我国,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是两家体量最大同时对信息流广告的商业模式探索较多的社交媒体代表。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朋友圈分别出发进行考察,认为在Web2.0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和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一新的广告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才刚开始不久,在我国这一商业模式应该有着长远的发展和竞争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业》2014,(5):47-47
2月19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对2013年度我国报刊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媒体自有APP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并推出“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和“杂志移动传播百强榜”。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属于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加速普及下,微信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设备用户必安装的APP.微信的诞生改变了社会通信、网络已有格局,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交活动.而且,承担微信网络社区功能的朋友圈,是目前虚拟社区的典型代表.在这以大学生为活跃主体代表的时代,他们主要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社交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学生为主要载体,微信的社会交往圈,对人际交流和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和微信的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基本情况,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微信信息传播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微信是一种即时通讯技术,它凭借腾讯强大的网络资源和移动客户端,实现了营销信息的立体传播,特别是"朋友圈"的自主推荐和发布功能,使它成为功能强大的"自媒体",开启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作为"体验式"营销的代表,星巴克一直试图拓展"体验式"营销的客户群。而微信的"自媒体"营销模式为它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目前,星巴克的中国微信账号粉丝已超过40万,总计数以百万次的互动且这些数据依然保持持续的增长,成为业界微信营销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根据最近的《微信影响力报告》和《微信年度生活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具有强大的用户粘性。因此微信的朋友圈非常适合精准投递消息,成为企业移动营销的重要渠道。既然要把朋友圈作为商业渠道,那粉丝数量,特别是精准度高的粉丝数量,会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因为它决定着信息的传播广度和成交的机会。作为旅游用品的淘宝店主,笔者对增加微信粉丝做了几个方面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1)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的爆炸性发展,被认为web2.0典型代表的微博已经逐渐让步于微信、移动APP等移动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成为媒体",成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媒体公关一直与营销思维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过程呈现出新的交互性、个性化、社交化等特点。企业对公关营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选择运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公关营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SoLoMo的环境下,微信营销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方式,概括了微信的通讯工具属性和地理位置属性。基于微信的这两大属性,探讨了微信营销的特质——移动化营销、与朋友圈结合的营销、基于LBS的营销以及名人效应营销。文章最后对未来微信营销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展望,微信营销将朝着一个专业化的营销推广平台及移动支付平台进军,指出在"社交、本地化、移动"的环境下,微信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其背后承载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大规模普及,微商购物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刷手机购物方便又"潮",这种影响还在持续扩大。微商即在微信朋友圈内销售商品,做"熟人即朋友生意"的商人。微商们有从电商平台迁移而来,或是在微信开出"分店",有些则是白手起家的微信店家。据不完全统计,新浪微博注册数超5亿。腾讯1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到4.5亿,从事微商的人数并没有官方数据,但如以百分之一的数据从事微商就有数千万计。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时代,提供行之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是发展档案事业的重要举措。对已实施的档案信息化服务进行研究,并对移动互联设备在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应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阐述了移动互联设备及应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优势,提出了适合移动互联平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三种有效方式:微博、微信、移动APP,为档案信息化服务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成功营销》2014,(4):15-15
正2014年移动互联网下的中国营销人员调查全球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近期在中国开展了《2014年营销展望》调查。根据众多中国营销人员调查得出三点重要结论:大媒体时代的营销转变根据益普索的调研显示,数字媒介依旧是营销人员希望加大利用力度的一个领域。"微信"(78%)和"手机APP"(71%)成为中国营销人员最精彩接触的媒介,高于微博(58%),远远高于综合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腾讯微信团队再次发布公告,称微信朋友圈是"由熟人关系链构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它不是营销平台",这不是微信第一次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定义,恰好就在大约一年前,时任微信产品总监的曾鸣在腾讯官方举办的一场沙龙上表态,说"微信不是一个纯粹的营销工具",颇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味道。去年,微信排斥营销,主要是针对突如其来的微信公众帐号热潮,为了抢夺红利期的粉丝资  相似文献   

16.
<正>微博、朋友圈生意火爆后,"微博+微信+外送产品"似乎成了标准模式,然而网络渠道真的能让创业者赚翻吗?80后创业者林茂和张正扬说,与微信相比,面对面的推销则更有效。两人瞄准重庆现榨果蔬汁外送空白市场,建立品牌"王见木窄",经营现榨果蔬汁。经营7个月,月销售额近10万元,目前获得了风投公司的百万元投资。不用微信地推顾客转化率更高林茂的现榨果汁主要以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信用户不断增加,很多商家将营销的战地转向微信,而现有的营销模式将微信时代推向了高潮。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保护了微信使用者的隐私权,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二维码成本低、效率高,商家能精确地进行营销。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商家自身形象和客户满意度。但微信营销平台依旧缺乏营销品牌效益,商家与用户互动率低,用户隐私安全受到威胁。微信的LBS、语音功能、实施对讲等一系列多媒体功能,依旧给微信营销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最初的信客帮忙捎带各地的物资到后面的很多线下的出差代购或者物品转让,熟人间便存在着物品买卖交易,但是都是小规模且次数少,产品不固定。而线上在微信出现之前也存在着微博、QQ、人人等社交平台,但是也没有形成像朋友圈一样的大规模,交易量大的代购,营销行为。而现在的朋友圈营销则是很好的运用了SNS平台的社交优势,利用朋友圈方便快捷的图片文字编辑功能,向好友充分的展示产品的特性,大大提高了推广力度和交易规模,成为新型的微信朋友圈营销模式。微信营销主要有企业家的营销战略海外代购等,本文主要就私人微信营销进行分析,重点以六度空间理论分析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微信朋友圈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也是移动端的一大入口,正在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开始显现.而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一大主要群体,大学生群体的商业价值也被愈来愈多的商家发掘并重视起来.本文通过研究唐山市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基本情况,以及他(她)们态度和行为.得出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商业态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世界读书日,落户杭州的最美书店"钟书阁"营业,由于当天人流量太大,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直呼书店成了"菜市场"!书店拥有如此高人气,这在两三年前是不能想象的,那时不少民营书店甚至遭遇关门的处境。来看看,"钟书阁"到底有何绝招。高颜值聚人气书店多元化经营"钟书阁"正式开放前,几张创意感十足的店内照片在朋友圈微博里被大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