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讯     
经典言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来自七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二是新产品的冲击和挑战;三是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的冲击和挑战;四是体制的冲击和挑战;五是机构的冲击和挑战;六是观念冲击;七是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中国金融  相似文献   

2.
银行跨境监管合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带来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跨国银行的经营风险,给目前的跨境监管体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跨境监管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金融监管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路径,十八世纪末至今美国金融体系所经历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因此带动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是研究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与素材。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看似完善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了空前挑战,也促使新的一轮监管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不但重塑了美国国内金融业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还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持续影响。我国应当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历次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适时推动我国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路径,十八世纪末至今美国金融体系所经历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因此带动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是研究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与素材。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看似完善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了空前挑战,也促使新的一轮监管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不但重塑了美国国内金融业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还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持续影响。我国应当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历次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适时推动我国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国际证券业发展的态势是:国际融资证券化,证券经营机构大型化;券商业务国际化,券商业务综合化;新兴市场在国际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我国证券业面临的挑战是:证券商在规模、经营效绩、业务竞争力都和国外券商有较大差距,上市公司由于股份制改造不彻底、股本结构不合理、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证券监管的难度增大,应对WTO,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支持券商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增加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证券法规体系,改进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金融电子化步伐日益加快,网上银行正以惊人的扩张速度向传统银行业发起冲击,我国的网络银行时代已经到来。笔者认为,在研讨如何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对网上银行的监管,防患于未然。一、网上银行发展提出的挑战(一)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传统的监管方式提出挑战。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开办的银行服务系统,其特点一是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二是电子化,即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如电子支票、电子汇票和电子收据等;三是全面使用电子货币…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分业金融监管体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监管重叠和监管缺位同时存在;监管机构膨胀加剧且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较差;金融业务各部门发展失衡;金融风险隐患严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尽早建立一种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走向完善的方式之一。综观世界各国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监管体制亦存在较大差异。就美国、日本、英国而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自建立以来发展较快,其监管模式、监管方式及监管成效较为完备且先进;日本作为亚洲的  相似文献   

9.
论保险监管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是对中国保险监管的严峻考验。中国保险监管必须对传统的监管理念、监管法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队伍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应对“入世”挑战,从而确保中国保险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2006年12月11日,中国结束加入WTO的5年"过度期长跑",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外资银行在等待多年之后,全方位地将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锤炼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卓越的管理呈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与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观念、体制、技术、产品、利润生成以及监管思路等方面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中资商业银行只有进行金融创新,才能在金融大开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缓解顺周期性和建立逆周期调整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外监管当局日益重视逆周期监管的大背景下.逆周期监管已经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了冲击。随着更多逆周期监管措施的出台;这种冲击的影响可能还会更大。作为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适应这种监管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FIs)概念引入全球金融治理框架,中国银行成为首批12个国家29家G-SIFIs之一,我国银行业面临更严格的国际监管与更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本文通过G-SIFIs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挑战与冲击,着力分析当前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全面开放格局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开放格局下,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中资银行的经营压力增大;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难度加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受到冲击;金融创新的频繁给监管带来新的难度;监管机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加强和改进外资银行监管;重塑我国混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步伐,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高效的职业化监管队伍.  相似文献   

14.
许继武 《金卡工程》2010,14(2):243-24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然而中国加入WTO后,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并利用自己的经营特点逃避监管;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中国应采取健全监管法律体制、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 WTO后,保险监管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在吸收国际保险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转变监管思路,重新调整监管目标,完善监管体制、监管手段和法律法规,培养监管人才,提升监管质量,维护我国保险业的安全与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特别是西北地区金融监管工作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是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背景下,西北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步伐迅速加快,外资银行及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在西北设立机构,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金融监管的任务日益艰巨;二是在网络化、电子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金融组织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虚拟银行、网络银行、电子支付及各种衍生工具的涌现将使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监测银行风险;三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会迫使中央银行变革现有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乃至监管体制,以适应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现状的详细分析,认识到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方面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对监管模式和监管体制等重新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通过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对中国金融监管做出创新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亟待完善的我国银行业监管统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飚 《武汉金融》2004,(9):43-44
2003年是我国经济金融生活中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银监会成立,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独立履行银行业监管职能的银行监管部门面临着严峻的监管形势:银行业风险隐患大,不良贷款基数大;银行业开放步伐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任务艰巨;中资银行整体竞争力急待提高等。  相似文献   

19.
金融全球化矛盾是指金融全球化本身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的组合,是经济金融化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发展趋势。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对我国民族金融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影响,我们应当牢牢掌握金融发展的主动权,建立起一个自由、开放、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实施分业监管与合并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体系重组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积极开展国示金融合作,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国际性政策协调;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设,提升民族金融业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开放条件下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关键在于现行监管体制滞后于国际发展和实践需要,不能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应逐步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整个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同时应转变金融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