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香港地区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1996年1-6月,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为544.3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额的42.78%,其中,内地对香港出口285.18亿美元,内地自香港进口259.1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一直在两地的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96年1-6月,香港与内地有关的转口贸易额占香港同期转口贸易总额的89%。  相似文献   

2.
1994年,香港经济继续受到中国内地因素的强有力的推动,对外经贸持续发展。1—8月,外贸有较佳表现,总额达15321亿港元,比1993年同期增长12%。其中:港产品出口1402亿港元,进口7923亿港元,转口5996亿港元;进口和转口分别比1993年同期增加13.4%和16.2%。出口下降2.7%。  相似文献   

3.
一、湖南与香港经贸关系的现状(-)香港是湖南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建国以后,湖南的产品就通过广东的口岸出口香港。自1978年湖南成为独立的进出口口岸以后,湖南与香港的贸易迅速发展、香港历来是湖南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来自香港的进口,占全省进口的1/3左右。(二)香港是湖南直接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到1996年底,香港在湖南的投资项目达3727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3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亿美元。1992年前,香港对湖南的投资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85.7%,位居第一。这个比例大大高于整个内地从境外引入的直接投资中香港公…  相似文献   

4.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相似文献   

5.
一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地提高。仅佛山市1987年与1978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就增长了3.63倍,平均每年递增18.69%,而中山市九年来的工农业总产值,则以年平均25%的增长速度发展。在这期间,地区与香港的经济与金融联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79年以来,香港工商界在内地进行了大量投资,其中投向地区的项目和资金都占居首位。特别是近二、三年来,香港在地区的“三来一补”发展更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香港的4万多加工业中,已有27%在内地发展了加工业务。自1979年至1987年的9年中,香港产品对内地出口平均每年递增92%,香港从内地进口年增31%,中国在香港转口贸易中的比重已从1981年的40%上升至79%。到  相似文献   

6.
香港     
港商在内地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 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至1994年6月底,港商在内地投资的项目共12万个,占内地外来投资的62.5%,投资累计总额达3719亿元。这些港商将其总资金的59.6%投资在内地。 内地银行在香港存款保持400~500亿港元 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经济研究部总经理王昌耀指出,香港近年对内地银行及企业的贷款有很大增长,1993年底达1948亿港元;同时,内地银行在香港的存款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0~500亿港元。  相似文献   

7.
香港与华南的经济关系15年前仍然基本上局限于一些进出口贸易,其余合作几乎谈不上。但自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之后,彼此的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两地的经济、金融关系已发展到了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地步。 目前香港和内地是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1992年这两个地方有形贸易总额达6280亿港元,中国内地是港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来源地。1992年香港转口总额中,86%的货物转向中国市场或来源于中国。就华南而言,目前广东有70%的出口货物经过香港,福建则有45%。香港同时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海外客源,也是外国人进入中国内陆投资旅游的通道。1992年香港居民进入中国境内的人次达2100万,较1978年增加15倍,而经香港进入中国的外国游客达173万人次,较1978年增长13倍。这些来往旅客绝大部分是经华南进入中国内地或从华南进入香港的。就广东与福建而言,1981年至1990年累计,港澳旅客占广东出入境旅客总额的95%,占福建接待海外旅客总数的55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分享机遇 共创繁荣 香港是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在内地吸收外资中排名第一。截至目前,港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5%左右,内地对香港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占内地同类投资存量总额约60%。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10.
<正>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表报告指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导致1998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从1997年的6.1%下降至4%。尽管这一次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冲击到我国,但其间接影响正在逐渐显露。深圳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又靠近东南亚市场,因此,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而言更易受到影响。据深圳市经发局统计,今年1-3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84.70亿元,较同期增长18.1%,增幅减少4.8个百分点,特别是外销比例较大的企业已感到形式的严峻。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贸出口滑坡 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及日本、韩国等国内经济困难,资金紧张,这些国家的进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进而对我国扩大出口形成负面影响。而深圳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11%,这些国家也是深圳正在努力开拓和进一步扩大的市场。其次,经历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如服装、玩具、初级加工产品、电子产品等及目标市场与我国相近,这些国家的货币以40%或更大幅度的贬值无疑增强了其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出口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来自香港转口贸易的压力。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贸易伙伴,1997年深圳对香港的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两岸经济关系“政治冷、经济热”可说是近年来两岸关系的主要特征。即使政治上存在着僵局,祖国大陆和台湾在过去15年间依旧发展了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间接贸易,在1987年还不足10亿美元,但是到2002年已经超过400亿美元。台湾出口对中国和香港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从1987年的不到8%,急遽增加为2002年的30%。近年来,两岸间的贸易已经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1993年开始,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已经年年超过台湾贸易顺差的总额,祖国大陆在2002年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祖国大陆和台湾成为世界贸易组…  相似文献   

12.
《广西经济》2010,(6):7-7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幕克力表示,马来西亚与中国经贸从2000年的238亿马币增加至去年的1279亿马币。他指出,中国目前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出口国。2009年马来西亚出口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672亿马币,占马来西亚出口总额的12.1%;进口则为607亿马币,占进口总额的14%。幕克力称,中国经济预计今年可增长9%,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必然对马来西亚的产品有更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1994年香港发行港元债务工具总额510.06亿元 资本市场主席唐柏萃最近表示,1994年发行的港元债务工具总额为510.06亿元,较1993年高逾一倍,其中定息存款证及债券为185.26亿元,浮息存款证及票据为324.8亿元。浮息票据发行量是历年之冠。 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厂房 贸发局主席冯国经指出,目前超过8成香港制造商在内地设有生产厂房,港资企业有10万多家,约占外企的66%,投资合同总额1693亿美元,占64%。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香港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定位:中一港一美经贸链条格局的形成香港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扮演的角色已超越了一般贸易中转的功能范围,其本身作为全球第十大经济贸易区,通过与中国大陆及美国的经贸往来,已形成了中一港一美经贸链条的格局。从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来看,它们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据中国海关的统计,1992年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达580.5亿美元,其中对香港出口375.1亿美元.占大陆总出口的44.1%;从香港进口205.4亿美元,超过了大陆总进口的1/4;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货源地和转口市场,香港转口货源的60%左右销往内地,转口市场份额内地占30%。1992年香港实际在内地直接投资额约为30亿美元,占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3。从香港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看,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港产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中港贸易的阶段性特征关于中港贸易的格局,可以用双方贸易总额占中国大陆和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来作为最基本的刻划。中国大陆、香港的相互间贸易额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在70年代通常不到10%,而80年代已上升到15%以上,尤其从80年代后期起,该数额与香港外贸总额之比已上升到25%左右,而与中国大陆外贸总额之比则达到35%左右,它们相互间均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双方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由香港生产而出口到中国大陆的商品,虽然也有很快的增加,但其占香港对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比重在最高时为17%,绝大多数时候不超过7~8%,而香港留用大陆商品的比重也很低,近几年只有百分之几,香港进口的大部分中国大陆商品,都从香港再出口到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5,(6):48-48
2004年日本与中国(包括香港)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22万亿日元,首次超过了日美间的贸易总额。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出口总额约为18万3千亿日元。超过了对美的出口总额,出口主导经济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7.
易全 《中国经贸》2007,(7):70-71
墨西哥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正在下滑。2006年,美进口服装总值716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部分占30%、墨西哥7.4%。2006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服装总值增加了22%,达187亿美元;而墨西哥对美服装出口总值却下挫了13%,仅为5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零关税一定会对两地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内地一向是香港的重要出口基地之一,香港去年出口内地的产品高达414亿元,占整体出口额的31.6%,和名列榜首的出口美国金额十分接近,相差仅4亿元。以前港货入口内地和其它入口货一样,要交7%至35%不等的关税,若以最保守的10%计,则零关税至少可为港货入口内地节省40亿的关税。原来经香港转口内地的产品,可能因为零关税的原因在香港制造,然后直接入口内地。去年,香港转口内地货品达5720亿港元,将来若有一半产品直接入口内地,成效就相当可观了。 香港产品在内地的竞争力一直不  相似文献   

19.
两岸自1987年开放民众赴大陆地区探亲后,正式开启两岸经贸交流,迄今已逾2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对大陆与香港贸易总额从1987年的15.2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1303亿美元,其贸易总额成长85倍,占台湾贸易总额的28%。大陆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地区,2007年台湾对大陆与香港的出口已占台湾总出口的40.7%,远超过第二大出口地区的美国13%。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贸易顺差更从1987的9.4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706.2亿美元,台湾若无大陆顺差,早已成为贸易逆差经济体。  相似文献   

20.
酒店业是促进香港旅游业 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香港旅游业与贸易、金融、房地产、制造业并列为香港五大经济支柱,更是主要的赚取外汇的行业之一;1992年起,香港旅游业已由第三上升至第二大出口创汇行业,仅次于纺织暨成衣制造业。1983年香港旅游业收益为108.6亿港元,1993年已增长到532亿港元(均不包括内地游客消费),占香港生产总值的6.6%。在增长迅速的旅游收益中,酒店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