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史和近况以及新会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过程,在介绍该实验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实验区建设的可行性因素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利用技术创新扩散思路进行实验区建设的模式、机理和路径依赖,以期推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观念融于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之中,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重大决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与生态、社会、科技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了大城市的几个基本特点,对探索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开展22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基础上,首次确定了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日前,科技部正式为示范区授牌。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是从1986年开始的社会发展实验试点工作开始的。在22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验区工作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依靠科技引导,开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时间最早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由科技部牵头,有关中央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5.
近日,吉林省四平市被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吉林省首个地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人类的全部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与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方法。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并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间呈生态赤字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微幅上升趋势,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则有明显的提高,表明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较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7.
上海正在加快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步伐,与之相适应,也对城市的基础──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99年1月28日,在上海市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潍坊新村街道为上海市首批四个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之一,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市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提供示范。《潍坊新村街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与实施方案》提出,从200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潍坊新村街道建成我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示范基地。一、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社…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6,(11):F0003
2006年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20周年,11月9日,由科技部组绢召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邓楠,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分别致词,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作了重要讲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作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9.
“九五”以来,河北省正定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努力建设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9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1元。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宁波通讯》2008,(4):2-3
邱隘镇位于宁波市东郊,区域面积22.8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渔业社和3个社区居委会,在册人口3.7万人,外来人口6万余人。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26.5亿元,财政总收入4.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151元。先后被列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静 《特区经济》2011,(1):175-176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我国发展生态旅游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深远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并结合我们生态旅游的现状,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促进生态旅游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薛泽林 《特区经济》2013,(12):27-30
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内在地要求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大兴区为例,北京市大兴区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空心化,产业发展不协调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鉴于大兴的现状,大兴的可持续城镇化应是一条统筹城乡互动,协调产业发展以及注重以人为本的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13.
李映辉  熊礼明 《特区经济》2011,(10):176-178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寻湖南省休闲农业品牌构建之路,旨在为湖南省休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树辉 《特区经济》2006,(2):213-215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从社区层面进行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文章从社区层面上对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聚居、经济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社区这一更宏观层面意义上,探讨旅游社区具有地格特色和本土文化意境的稀缺性资源,从整体上把握好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的和谐共赢,实现旅游社区整体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并确保旅游社区之间统筹与合作,方能实现旅游社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吉平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64-167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型发展道路的开辟。但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文章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的阐述。探讨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作用、原则,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及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新荣 《特区经济》2007,219(4):101-1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话题。它不但成为解释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也被奉为探求组织发展的有效方法。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信任资源不足是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中信任型社会资本的现状分析,提出民营企业应加强信任型社会资本的挖掘和建设,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可持续消费文化本质上就是要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协调一致发展。文章基于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建构产物的观点,从消费社会学视角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建构可持续消费文化的基本条件及其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冬风 《特区经济》2006,(1):315-316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们的消费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国现行的消费模式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因此必须倡导建立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以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formulated in the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and subsequent elaborations, is being advocated in South Africa by the state through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olicy. This policy, however, does not adequately reflect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it cannot provide appropriate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rdingly, it may be said that South Africa has reached a crossroads in its ques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王浩军 《特区经济》2007,216(1):118-119
在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直取式、再现式和创造式劳动在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充分认识不同劳动方式的特征和本质,对于自觉遵守和贯彻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