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分三个层次定量比较分析郑州与周边省会城市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与河南省内地级市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竞争力。依据定量研究结果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现实需求下,建设统一大市场是提升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2-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城市规模异质性;第二,对城市规模高于门槛值的大市场而言,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生产率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小市场则与之相反。基于此,应正视城市群“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鼓励城市群内部城市走差别化效率提升道路,以实现城市群发展质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项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共9个城市在内.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结果显示,郑州以较大的城市流强度值成为中原城市群联系的高等级中心;洛阳、开封和新乡分别成中等级中心;平顶山、焦作、许昌和漯河等其他城市成为低等级中心.中原城市群应当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一种发展趋势,城市群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组建和发展中原城市群对于快速提升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与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崛起必须发挥城市群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提出树立整体理念、提高郑州首位度、建设郑汴洛城市和工业发展走廊、明确群内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建立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保障机制等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震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99-100
城市群发展在国内非常迅速,很多省份都在推行城市群,河南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其中的郑州、开封是相距最近的两个城市。在城市群发展中,郑州、开封两市推行一体化发展,探讨在一体化发展中,如何以郑汴新区为契机,加快城市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发展在国内非常迅速,很多省份都在推行城市群,河南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其中的郑州、开封是相距最近的两个城市。在城市群发展中,郑州、开封两市推行一体化发展,探讨在一体化发展中,如何以郑汴新区为契机,加快城市群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优化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产业分工、功能互补以及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是城市群发育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和战略性问题.文章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空间引力模型等理论和分析工具,对中原城市群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有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分析产业分工与重组的可能性,最终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重组与一体化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喆 《中国市场》2011,(32):158-159
城市群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发挥中原城市群带动作用是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尚敏 《致富时代》2015,(4):17-18
中原经济区边缘城市位于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经济区)过渡地区,是中原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战略为遵循规划、依托核心、联系周边、次区协作、特色创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新乡市与中原城市群其他省辖市在生产要素竞争力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实证数据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部分为基础,指出新乡市应把握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定位,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与周边城市尤其是省会郑州市互补融合的产业格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提升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空间进行优化,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构建"双核"、"双环"并立互动新格局,打造"一极两圈三层"的中原城市群框架,按照中原经济区"点——轴"呼应把中原经济区分为中部板块、北部板块、西南板块、西部板块、东南板块四个板块,形成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互动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战略腹地优势和东中西区域合作对接效应。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引导和促使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实现中原经济区一体化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能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因此,为了扭转目前中部塌陷的局面,实现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构建了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在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新乡市与中原城市群其他省辖市在生产要素竞争力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实证数据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部分为基础,指出新乡市应把握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定位,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与周边城市尤其是省会郑州市互补融合的产业格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提升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高铁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基于中原28个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测度和揭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郑州米字型高铁对中原城市群不同区域城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郑州米字型高铁可以通过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产业升级这三种作用机制促进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必须全面完善郑州米字型高铁网络,打造中原城市群高铁枢纽经济新高地,不断优化城市专业分工及产业空间结构,充分发挥高铁对产业升级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带动作用,推动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求中原城市群高新区发展模式,对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中原城市群的地位和典型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的核心区域;而区域物流在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集聚资源、推进产业协作、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认为全面把握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策略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发展、进而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全面进步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郑州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极大地拓展了郑州的发展空间,大郑州都市圈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原城市群被纳入国家规划,将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运用Eviews 6.5对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12个样本城市,9个影响竞争力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主成分进行统计得分和综合竞争力排名,得出中原城市群竞争力较弱的结论。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竞争力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多中心化这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入手,探讨其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城市群多中心程度的增加才表现出显著的农村贫困消减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网络货币外部性”的存在是城市群多中心体系促进农村贫困缓解的重要因素。调节作用发现,东部区域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增加有利于其多中心体系的减贫效果,但中西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