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系统收集相关数据,利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分析不同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差异,并构建模型,解释不同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发现,一星级酒店与五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地区差异较大,其他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地区差异较小。不同星级酒店的重心位置不同,星级酒店数量南方多于北方。一星级酒店数量西部多于东部,其他星级酒店数量东部多于西部。入境及国内游客对星级酒店的消费倾向两端,经济性消费者多选择一星级和二星级酒店,高端性消费者多选择五星级酒店。客运量对不同星级酒店的影响不同,其中,对四星级酒店影响最大,对五星级酒店影响最小。旅行社对二星级酒店的影响最大,对五星级酒店的影响最小。低星级酒店往往是资源依赖性酒店,高星级酒店对资源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本地人口对星级酒店的消费多集中在低星级酒店,对三星级以上酒店的需求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星级酒店相应越多。 相似文献
3.
4.
5.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南海诸岛)为研究对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省域旅游经济总体水平及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测度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结合趋势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整体趋势与局部空间特征;进一步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省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商业型健身房空间结构优化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居民幸福感和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以哈尔滨市辖区为研究区域,运用2013─2018年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在数量上呈现"中心城区多,周边区县少"的格局。空间分布上呈现前期平稳,后跃进式向近郊城市新区扩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向"东北─西南"延伸,与城市扩展方向趋于一致,并且集聚分布的重心存在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②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空间布局特征由单核心集聚向多核心集聚转变。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中心圈层+外围组团"的空间集聚形式。③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递增,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聚集程度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规律,且邻近城市干道和住宅小区分布成为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空间布局的主要区位选择。④从影响因素上看,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因子增强交互协同关系,任意两个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商业型健身房空间分异的解释力都强于单个驱动因子的解释力。其中经济质量、居民消费能力及购买力、受教育水平作为内源... 相似文献
7.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和区域层面对中国1079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探测器、叠置分析方法剖析影响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发现:(1)从总体层面来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空间密度呈“单极多核”分布形态。(2)从区域层面来看,省域尺度精品项目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天津的分布密度最高;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区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市域尺度精品项目的区域不平衡程度大于省域尺度,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京津冀、黔中城市群及青海东部、甘肃西北部等地区。(3)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体育旅游政策环境、交通建设与住宿接待水平等5个维度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各影响因素对精品项目空间分异的解释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07—2019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时空分布、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五大城市群间表现为非均衡特征。(2)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距,但城市群内部差异不大。(3)从收敛特征来看,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显著的β收敛特征,加入影响因素后,收敛速度增加。(4)政府治理效率、地方政府竞争、数字普惠金融、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自给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服务供给,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和人口规模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3):77-85
城市蔓延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认识和探讨中国城市蔓延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对调控城市蔓延态势、优化城市人地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城市蔓延指数分析全国278个城市市辖区2002—2017年的蔓延状况,结合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热点分析阐述中国城市蔓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为治理中国城市蔓延问题提供对策启示。结果表明:(1)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低度蔓延状态,蔓延态势呈现了"低—高—低"的演变过程,人口负增长型蔓延有向全国扩散化发展的趋势;(2)城市蔓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城市蔓延态势较东部地区更为严峻,中小城市蔓延态势较大城市更为严峻;(3)经济发展维度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城市蔓延影响较大,而东部地区城市蔓延受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两者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样本期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我国各省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城镇化水平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工业化进程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经济饱和度和医疗卫生水平会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存在基于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城镇化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阶段性.最后,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14.
以2010—2020年黄河流域的37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空演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并深刻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序变化整体上以2013年为分水岭,前期保持平稳、后期不断上升。从空间格局演变角度看,总体上呈现出一个“中低质量转型城市分布零散,高质量转型城市片状分布”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为当前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促进政府部门、企业、学术界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供给侧改革的新时期,既要保障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更要注重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既有文献将碳排放作为"非合意产出"不同的是,本文基于"碳投入"视角,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中国七大农区低碳经济效率的关联效应及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在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农业低碳经济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从整体和区域两个角度来观察依旧不尽人意,农业低碳经济效率差距存在明显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地区间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区域间不均衡发展已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农业低碳经济效率在空间上亦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究其原因,农业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基础教育、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综合作用是造成上述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是衡量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文章基于带有精准地理位置的专利数据,综合运用重心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刻画2006—2016年中国城市专利规模与知识宽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的时序变化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专利规模增速下降和2013年开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专利知识宽度的提升。(2)城市创新的空间分布呈现进一步集聚态势,且城市间差距不断扩大。专利规模和知识宽度受经济空间布局的影响,重心轨迹整体上呈现向西和向南变动的趋势。(3)城市专利规模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的共同影响,而专利特征则是影响专利知识宽度的关键因素,专利知识宽度随着专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4)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创新投入和环境对专利规模影响显著,但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作用机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