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中心特点,毫无疑问他们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许多认识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斯密认为,个人的正当动机是启动和维持经济增长过程的最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是英国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他于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蕴含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和深刻的人文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亚当·斯密把"富国裕民"视为政治经济学目标,其"裕民"思想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斯密的平等思想,对当今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原因的研究》被认为是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之作。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提高或者...  相似文献   

4.
财富与幸福自亚当·斯密开拓出一条探求促进国民财富增加的研究思路以后,西方经济理论界出现了基本上三种不同的发展倾向:已经敏锐地感觉到机器大工业后欧洲阶级矛盾激化的大卫·李嘉图及其后继者,将其研究重点从财富的生产转向财富的分配。在他的著作里,抽象的价值分析只是理论基础或前提,而目的则在于揭示三大阶级(土地所有者、企业主、雇佣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这一思路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5.
1776年,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他在这部著作中建立了一个富国裕民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有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亚当·斯密考察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大体上是切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有些见解即便今天看来也还是颇有见地的,对我国的经济建没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特征的讨论,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大陆的研究者不再囿于传统思路,而是能积极与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以对中国经济史给出更多元的解释.在一系列讨论中,"过密型"增长与"斯密型"增长的争论尤其引人注目,前者认为18、19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村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在总产出增长的l司时人均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后者则截然相反,认为此一时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分工、地区专业化和市场扩张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必然带来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一、"斯密问题"与经济学的灾难史 经济学的先圣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品<国富论>和<道德情揲论>留下了一个"斯密问题".<国富论>思想是建立在"人都是自利的"普遍人性的假设上的,斯密由此论证在自利动机之下的人类如何造就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而<道德情操论>则鼓励人类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以及此种美德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斯密真正赞颂的是什么,是自利的行为,还是明显利他性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斯密究竟更侧重自利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还是更侧重同情心和自律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究竟是自利的行为还是人类的同情心及自律行为最能体现人性的内在规定?由此而推开来,经济学究竞应当在人类"自利"唯一的假设下继续进行"工程学"式的研究,用追求最大化的公理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运行,还是应当加入同情心等伦理的内容,存认定人类行为动机和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展示另外一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图画?  相似文献   

8.
魏新龙 《北方经济》2012,(11):74-75
正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为了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在英、法产生了以斯密、萨伊和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商主义注重国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不同,斯密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人与世界财富增值的原因与途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该书的基本理念即经济自  相似文献   

9.
曾伟 《改革与战略》2012,28(3):26-28
文章对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的提出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人是两者的统一体这一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并认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为发端的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两个假设前提:一是由"经济人"假设引致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二是由"道德人"假设引致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信用机制——它保证了市场自由交易能够长期实施。此外,文章从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新阶段,应改变"以经济为中心"观念,从"走向致富之路"向"走向道德之路"转变。  相似文献   

10.
崔巍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3):154-15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1.
凯恩斯革命     
张殷杰  和娟 《北方经济》2006,(24):35-36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的著作.它推翻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提出健康的经济与充分就业取决于消费者、投资家和政府的总支出.  相似文献   

12.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重大发现,至今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斯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真正的经济学",是因为他不仅总结了自威廉·配弟以来一个世纪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还吸收了法国重农学派尤其是杜尔哥的科学成就,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宏伟体系.杜尔哥对斯密学说具有重要的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闫永华 《乡镇经济》2010,1(3):126-128
《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几年前热播的《大国崛起》,对斯密及其《国富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斯密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一、斯密分工理论及其深远影响《国富论》第一篇主要论述了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斯密在第一章专讲分工,开篇就提出:劳动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人"假设的提出 最初把"经济人"假没引入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出发点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创造财富的有效方法。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试图解释国民财富增长之源泉。他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国民财富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 分工使得每个人可以专注于特定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熟练,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有分工就要有协调,否则单个个体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在亚当·斯密看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协调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市场竞争和价格可以把每个人的自利行为转化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保证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近一段时期,借用股市繁荣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那么,中国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我们认为,不能轻易地下结论,更不能过分夸大或渲染。所谓的"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导致资产持有人财富拥有量增长,进而产生刺激消费增长的效应。能够产生"财富效应"的金融资产主要是证券。近年来美国经济是"财富效应"充分发挥的典范之作。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股市连续数年快速上涨,强烈刺激了国内消费,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经济成为"全世界嫉妒的对象"(格林斯潘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相似文献   

17.
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命题后,"资源诅咒"就成为解释国家间经济增长差异,阐述为何国穷国富的一个重要纬度.本文回顾和梳理了"资源诅咒"命题的众多研究成果,从命题相关争论、作用机制、传导渠道、对策研究以及在未来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性讨论,以图对"资源诅咒"命题能有更准确的理解.总体看,自然资源同优越的地理区位一样,是大自然赋予的财富,本身并不应被责备,应诅咒的是利用这些财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非意图的结果"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思想价值.斯密等人对"非意图的结果"的论证主要从横向的人际关系的角度展开,门格尔和哈耶克等人的阐述则着重于纵向的制度演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定文化传统和制度惯性的经济体制而言,"非意图的结果"在哲学伦理、知识信息、思想方法、体制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来自各国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与各国经济增长水平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劳动力人口、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后,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而为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自由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利用工具变量法,证明了经济自由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希望通过上述工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制度因素(特别是自由经济制度)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导致各国之间经济差距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全球化方向变得扑朔迷离。在经济低迷增长过程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内在的"悖论"。"悖论之谜"在于上一轮发展周期内形成的结构性困境制约了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走出"悖论"的出路依赖于世界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长周期。当下的世界经济正处在旧周期的衰退和新周期的孕育阶段;世界经济已告别上一轮发展长周期,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在周期性转换过程中,世界经济需要从传统的斯密型增长模式走向熊彼特式增长新模式。值的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新旧发展周期转换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既有助于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转型调整和复苏增长,更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长周期的孕育和增长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