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我国能源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介绍了能源管理产品及能源管理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能源管理产品的功能结构、目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几种能源管理的商业管理模式如客户需求模式、云平台服务模式和全程式节能管家商业模式。意在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能源管理的研究、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能源管理经验。日本以能源管理法制体系为主导,配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源管理模式。日本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以创建"低碳环保世界"为目标,完善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动日本传统社会向"新型低碳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保障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日本的能源管理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一种能源管理模式——运用市场和技术经济手段达到节约使用能源的目的。有一类服务型机构叫节能服务公司,正在迅速发展。他们专门帮助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管理,对用能大户进行节能诊断,他们可以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还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节能运行。只要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用能单位无需投入和承担风险,而且与节能服务公司共同分享节能收益。这就是合同能源管理。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15日在“2009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高层论坛”上宣布,政府将通过财政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企业间签订合同,能源服务公司帮助减少业主的能源消费,而减少的能源费用。  相似文献   

5.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产品对原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行改造,通过分享节能效益获利的一种新型市场化节能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14年开始,国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十二五”后两年,国家分配给我区的能源消费增量不足15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仅为3.3%左右,我区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对促进我区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同能源管理(CEM)”,实质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从节能投资中所获得的节能收益用于支付实施节能项目的费用。该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投资的  相似文献   

7.
杨鸿宾:今年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规划设想, 2011年拟建设1000 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到2020 年装机规模达到5000 万千瓦。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同能源管理是当前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运作模式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促进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日本的能源管理 (一)日本能源管理几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日本的能源管理,从明治维新产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重视。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逐渐从政府、财团到株式会社(公司)、企业,形成了一套能源管理、能源科学技术研究、能源经济技术研究体系。尤其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建立起了一套很有实效的节能管理体系。并且在全国培养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能源管理队伍。从日本能源管理的历史发展情况看,先是燃料管理,继而热能管理,进而到热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和采用;由能源利用合理化,进而逐步发展到全面的技术经济管理和对新能源的  相似文献   

9.
胡艳红 《中国经贸》2014,(20):204-205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为 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这种市场化机制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向节能需求企业提供投资、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开展节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让、节能设备开发等工作。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较大等特点,近些年涉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笔者认为可从如下角度实施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涛 《魅力中国》2011,(21):239-239
本文从我国供热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对供热企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供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供热企业所面临的能源难题。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供热企业进行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的措施,为供热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独立而特殊的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一些习惯做法,必然与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不相一致,这将会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本文讨论了提高对财务管理认识,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接着分析了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洪利红 《特区经济》2014,(2):227-229
精准化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粗放式管理问题,本研究提出将精准化管理应用到中小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具体涉及到在设备、工艺、节能、环保以及质量管理中实施计量和标准化的要求,以期帮助企业实现质量、节能、降耗、减排等多方面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黄素芳  卢馨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95-97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竞争的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文化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现状,并揭示了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竞争力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林仁红 《科技和产业》2014,14(11):51-53
研究新形势下以全面创新管理为内涵的能源革命对新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及深远影响,结合对国内外以风电、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发展趋势的梳理与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系统创新和体制创新四项关键路径,并提出了在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宏观布局调控和综合能源体系方面的一些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运行节能措施;遮阳节能管理;照明节能措施以及办公设备节能措施等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不仅将改变人类生产和物质文明的面貌,也将影响和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面对知识经济涌动的浪潮,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认真地运筹未来.思考路径,为创新思维注入活力,提高国民创新思维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陈积岩 《特区经济》2007,221(6):202-203
目前我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阶段,人口增长逼近高峰期,对能源矿产需求持续扩大;经济全球化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矿业环境,给我国矿业带来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周密筹划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矿产资源规划,并坚决付诸实施。本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矿产资源进行了总体的阐述。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资源竞争带来的影响入手,基于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石油能源供给与汽车产业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创新网络组织和消费者导向的盈利模式的构建,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能源场站集控平台研发的深入,功能需求逐渐增加。然而,现有平台建设过程中大多仅能够实现基本功能,而且受制于行业数据通信、数据治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导致集控平台建设投入产出比不高,集控平台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仍需提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构建新能源场站智能管控平台,通过现场传感测量设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先进测控平台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新能源场站远程的监测维护、运行优化、故障诊断、管理决策等智能化功能,用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新能源发电企业打造智能、高效的友好型新能源场站。以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内风光系统作为平台应用对象,结果证明平台有效地提高了运维控制工作效率,降低了总人工成本与总设备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20.
任永菊 《亚太经济》2007,6(4):67-70
本文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总部经济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由此研究结果引出了本文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