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知识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中的共享和创新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根据对原有知识链的认识,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分析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相似文献   

2.
供应链协同创新旨在驱动供应链赋能与管理重构,对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供应链协同创新现有研究发现:研究主题多集中于供应链创新绩效、知识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和创新效率评价等,对新兴经济业态或新兴产业关注较少;供应链协同创新基础理论重在解释协同创新动因、协同创新模式及协同创新风险;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是以供应链技术、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协作和创新网络为输入因素,以信任机制、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为过程因素,协同创新的产出是创新绩效、供应链能力和企业绩效;供应链协同创新更注重定量分析,数据收集方法以调查法和访谈为主,数据分析方法过于单一,多为结构方程模型和仿真模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情景,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供应链知识协同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而知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融入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充分利用供应链的知识溢出效应获取创新因子,是有效的协同创新途径.供应链知识协同将"知识"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新资源在供应链系统内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创新,并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知识协同不能超越供应链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畴,其基础是知识溢出效应,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实现协同、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对本地知识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集群企业陷入发展路径的低端锁定,因此集群企业需同时建立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以获取不同的互补性资源。文章认为供应链组织为集群企业建立本地和超本地知识网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文章基于浙江省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查了本地和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隐性知识协同的效果更佳;超本地供应链知识协同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显性知识协同的效果更佳;组织学习能力在供应链知识协同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丽娟 《现代商业》2011,(35):141-142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协同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要求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创造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提出一种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管理的总体方案,包括了知识共享中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持,以及针对整个过程中风险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间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知识流动和转移活动日益活跃,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基于知识共享与流动的合作创新,成为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分析,给出两种治理模式耦合对供应链知识协同实现的作用机理,旨在提升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合作绩效与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供应链变化对供应链信息系统提出的创新需求,分析了供应链创新的驱动因素,行为主体,关键因素。认为知识创新有力的推动了供应链的创新,并提出了以协作知识创新为手段的供应链创新方法,论述了知识创新对供应链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卫华  杨晓雁 《中国市场》2008,(45):116-119
本文从知识的内在规定性和供应链的特定构造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知识创新管理在供应链层次的战略,并根据系统中不同企业成员市场地位、产品知识特性的不同提出了企业层次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Stackelberg模型构建博弈模型,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指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集成运作模式下的专利式知识共享模型和共担风险方式下的知识共享模型,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知识的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但目前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的利用效率不高。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可以为供应链企业获利。本文根据构造业务流程与知识流程集成系统的思想,研究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首先,本文在协作图与Petri网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对知识的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Petri网相关原理提出了基于知识特性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之后将此两个模型相结合得出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基础观理论、动态能力以及组织学习领域的主要概念,在480份中国企业供应链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并进行模型分析发现,供应链知识管理(SCKMC)和供应链二元能力(SC Ambidexterity)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能力体现,促进企业创新和运作绩效。知识管理伴随着企业的供应链流程,供应链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和运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将供应链探索和供应链利用(供应链二元性)引入供应链知识管理能力与两类绩效之间的关系后,不仅供应链知识管理能力与供应链二元性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主要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供应链二元性在供应链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运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中产生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供应链二元性作为中介变量能强化企业绩效的效果。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供应链知识的获取、组织、转移和利用活动,对组织信息与知识进行充分的战略部署;在与供应链伙伴的工作中,对供应链的知识进行前瞻性管理,强化企业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效率;鼓励高级管理层探讨和分析供应链上下游中隐藏的复杂动态活动,改变对创新的研究范式,将创新拓展到企业的所有部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协同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要求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创造核心竞争力,但是协同供应链上采用委托-代理机制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风险本文针对此分析了知识共享中风险特征和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并进行了风险绩效管理分析和风险绩效管理评估,最终提出了降低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链合创新视角,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构建其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其过程,揭示出绿色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在绿色供应链知识系统中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其中最终客户需求引发的链合创新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驱动力;绿色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绿色供应链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关系和信任是绿色供应链组织链合创新和知识共享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流已经继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成为企业供应链中另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加强对供应链中知识的管理。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和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知识转移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流已经继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成为企业供应链中另一个重要生产要素,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加强对供应链中知识的管理。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和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知识转移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6.
惠青  陈松 《市场论坛》2012,(4):79-80
物流服务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供应商、客户等多主体的广泛参与,如何协同多主体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知识协同为基础,从基于供应链的纵向知识协同和基于物流网络的横向知识协同对物流服务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知识链角度以我国通信制造业为研究案例,分别运用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系统协同度模型讨论了该产业的知识协同度,运用改进后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产业内知识创新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产业协同演进关系。结果表明:通信制造业处于纵向协同演进阶段,已从单个主体创新向多主体合作创新演进,但产业内部协同关系不稳定,协同效果不理想,有序度和协同度均存在较高的调整空间;迫切需要政府破除产业协同创新障碍,健全知识协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合作环境,推动通信制造产业整体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链的理解,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链的概念和类型点,建立了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模型,并将其分解为三种模式:企业一企业模式、企业一供应链模式和供应链一企业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项目导向型供应链跨组织知识流与项目价值增值的深层次关联,探究项目导向型供应链中的知识流是否可以通过合作创新驱动项目的价值增值,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结合福建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得出知识流通过组织创新和流程创新可以实现项目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20.
以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为视角,构建了供应链伙伴关系、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其中供应链伙伴关系包括信任与关系承诺两个维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256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对关系承诺、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对知识交易的影响并不显著;知识交易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