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名义锚有助于货币当局建立货币政策信誉,增强其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三种主要的名义锚。名义锚的演变历程表明,名义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名义锚的选择更加关键和复杂。选择哪种名义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90年代以来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的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运动是引起物价周期性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但没有稳定物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价水平的周期性运动。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放弃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而逐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还在最优货币政策框架下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其实现条件,最后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引入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讨,并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央行对经济的预测能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汇率制度等方面讨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提出了当前建立一种通贷膨胀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共存的"混合体制"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4.
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当前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张丽莉 《商》2013,(11):111-1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制一直受到众多国家央行的追捧。本文探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认为我国经过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民银行职能逐步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条件,我国应该逐步由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过度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以更有效地维持我国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中介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货币政策的演进趋势告诉我们,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未来中介目标的良好选择,需要受到我们的关注,本文也对此做出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逐步加深,短期资本流动的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结合国内经济金融现状,我国应效仿美国采取不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法。考虑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尽量避免直接放弃货币目标法而转向通货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导致的各方面问题,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明确的通货膨胀中介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既有的研究表明,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供应量目标对于保持价格稳定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当前货币政策遇到的问题与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之前所遇到的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M-F模型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内在冲突,即固定汇率下的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货币总量目标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的矛盾,得出正是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冲突,使得中央银行为同时实现内外均衡而最终实行单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0.
张霓  胥惠民 《商场现代化》2006,(26):341-34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既因各国的经济、历史状况有别,也因时间、地区而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本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适应的。本文采用1993年~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货币供应量M1、利率Rate、通货膨胀指标CP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实证分析手段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浪潮的兴起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已取得良好效果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认为我国也应该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考察了我国货币错配现状并界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内涵的基础上,从分析货币错配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内在机制这一视角,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M-F模型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内在冲突,即固定汇率下的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货币总量目标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的矛盾,得出正是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冲突,使得中央银行为同时实现内外均衡而最终实行单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7,(15):262-2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1和M2,我们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今天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重要的课题之一,货币供应量在保持低通胀或无通胀的情况下适度增长,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利用1996~2013年的年度数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ADF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协整检验三者的关系,并建立VEC模型探讨三者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有利于经济增长,并且要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贷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笔者通过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新新 《现代商业》2014,(33):161-162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凡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各经济部门和个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一国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等指标有着密切的关联,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也是我国中央银行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协整理论考察了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期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及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短期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长期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与货币供应量有关的货币流动性指标M2/GDP及房地产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关系.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实质上影响着通货膨胀,只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滞后效应不能及时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万莹 《致富时代》2010,(9):18-19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它在减低通货膨胀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增长、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和责任度,提高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满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关条件。但可通过对货币框架政策的调整,来逐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靠拢。  相似文献   

20.
王雷 《商》2014,(26):120-120
研究数据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存在一定的背离趋势,因此,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实施并未给美国国内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即便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影响甚微,仍然不能否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