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发展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带动了国内很多城市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基础优势与发展现状进行探究,提出了发展哈尔滨市会展旅游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状况迅速改善。现代化交通环境、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等因素使自驾车旅游迅速发展。本文以西康高速公路与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研究在新的交通环境下。新兴旅游目的地如何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企业竞争力培育、政府积极参与协调旅游发展等方面促进目的地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学 《经济论坛》2008,(9):74-77
区域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10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经济合作显著加快了步伐,区域旅游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和学者研究的热点。新兴的旅游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综合性和关联性,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合作,而是牵涉到诸多行业部门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协作。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系统性表现在现代旅游产业的系统性特征,区域合作主体、领域、内容、形式的层次性和综合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旅游业的业态多样化及其演进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玲 《新经济》2014,(23):46-46
现代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创新融合的浪潮带动下,开始涌现了大量的旅游业新兴业态。在传统旅游业态的基础上,经过产业间不断演变、融合和创新形成的新兴业态逐渐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动力。本文通过现代旅游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比较,从理论角度探讨现代旅游业态的多样化,并总结现代旅游业态多样化演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孙金龙  徐峰 《经济论坛》2009,(10):83-85
“黑色旅游”是继红色、绿色旅游之后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国外已开始流行,在中国则刚刚兴起。应当讲,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对于民众而言是一场很有益的灾难教育,但“黑色旅游”要因时因地而异。具体到四川地震灾区“黑色旅游”开发,更应当慎重。就此话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状况迅速改善.现代化交通环境、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等因素使自驾车旅游迅速发展.本文以西康高速公路与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研究在新的交通环境下,新兴旅游目的地如何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企业竞争力培育、政府积极参与协调旅游发展等方面促进目的地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摄影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与旅游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摄影旅游已悄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传统的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特种旅游产品,符合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应当予以重视。在探讨摄影旅游本身的概念、特点分类的同时,更需要研究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地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旅游形式.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本文阐述了四川山地旅游的发展概况,指出四川山地旅游必须积极地面向社区居民,重视社区居民的能动性.提出了社区与山地旅游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加快旅游物流整合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物流是旅游学和物流学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物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有效运用能使得旅游交通的单一性、零散性得到巨大改善,通过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可以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旅游物流信息化的实施、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和旅游服务理念的结合以及大力发展第三方旅游物流等是旅游产业高效、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线旅游作为网络时代新兴的方式,是国内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线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品、商业模式、行业环境、预订渠道、电子商务、旅游网站等方面,也反映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新疆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影响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因子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旅游接待、旅游交通、信息服务、资金支持因子和对外开放因子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别对影响新疆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内部系统因子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分析影响新疆旅游发展的主要因子,促进新疆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田甜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248-249
通过介绍现今旅游者对森林旅游的需求情况和该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新疆特色森林旅游资源概况,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和口头调查等方式对新疆不同地区(北疆、南疆、东疆)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对该地旅游资源作出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森林旅游业存在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该地具有开发特色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并提出突出原始性和自然性、要加大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对策,研究宗旨是在为新疆森林旅游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2004年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变化特征调查,发现新疆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进一步揭示出各地州市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的差异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发展动力因子及其相似性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和人才状况为新疆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最后,解释了新疆旅游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以及投入产出乘数效应这三方面对新疆旅游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后发现,新疆旅游业对新疆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依赖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交通运输设备业的发展,且旅游业的发展并未带来交通运输业的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和自然风光是地区旅游资源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共同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新疆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度高、独特性强等特点。少数民族文化、遗迹类文化和红色文化是新疆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三枝奇葩,也是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三大支柱,对它们分别梳理,可以更好地展示新疆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疆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旅游一经开展便迅速发展,目前新疆农业旅游的发展形式主要有“农家乐”型、生态农业观光型、山区森林游憩型、渔禽养殖度假型和农业特产节旅游型。但在新疆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环境破坏等。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是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进行准确的目标、产品和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与全国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发展成为新疆21世纪真正的支柱产业是新疆旅游业的中心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看出新疆制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但要通过采取指导性的经济政策诱导资金流向旅游业,并进一步做好交通规划,加快交通事业的发展等,以此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看,解决外贸结构性问题,促进新疆外贸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新疆的优势资源,以此形成特色产业并培育特色产业群。在对新疆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确定了农、牧、林,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采选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与制造业,纺织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12个特色产业。通过分析认为,新疆目前需要培育农业产业群,石油、矿产开采和加工产业群,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群,纺织产业群,旅游产业群,运输和物流等6大产业群。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分别与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6年,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呈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经济学中"资源的诅咒"现象;虽然新疆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但旅游资源禀赋已不再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与地区经济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和旅游资本投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仍在继续,游客量急剧下滑,新疆的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环境下,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而实现这种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整合各种优势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