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技术进步,把我国工业置于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才能带动我国经济的振兴,这已是我国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如何有力地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至今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突破口,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抓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将有力地引导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积极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产品和各种专利,加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全省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去年省政府提出要抓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做为全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抓好若  相似文献   

3.
上海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不同层次地引进各类先进技术。其技术进步效应,不仅反映在“三资”企业自身技术构成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推动着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梯度转换。本文拟从“三资”企业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结合上,探讨上海“三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提出上海在引进外资和外技时应采取的产业技术导向政策。  相似文献   

4.
“九五”至2010年轻工业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健全和强化行业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依靠技术进步,增加质量投入,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办法,改进产品性能;重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产品生产、管理与检验,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比科技创新的内涵更丰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层次的通过研究开发创立新的生产技术,开发出新的高科技产品,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即“科技创新”的内容;二是中等层次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吸收、消化、提高,形成适合于为我所用的生产技术,这是“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的内容;三是低层次的购买技术层次较高的设备、采用较新的生产工艺,改造原有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档次,这是“技术改造”的内容。这三个层次的技术升级都可以促进企业、产业的技术升级,都可以称为“科技进步”,但后两者基本上是技术引进,不能视…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比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更为重要,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效能具有“乘数效应”。我国提出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也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本文拟就新时期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作一初探。一、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引进一些先进实用的技术,填补了我国的一些产品技术空白,使许多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一些老企业得到了技术设备的改造。技术较先进的外商投资通过市场竞争、商业往来和人员交流…  相似文献   

7.
“八五”期间,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聘请了各类外国专家约30万人次来华工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近15万人出国培训,引智规模和效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1995年把农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放到了重要位置:一方面,引进和推广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和许多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推动了我国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  相似文献   

8.
《广东大经贸》2007,(12):66-66
不久前,为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资源类产品、技术类产品进口,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布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通知》。国家将对“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下称《目录》)中所列资源类和技术类产品的进口给予政策支持,这对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企业关键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重点行业的发展等都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技术之影     
本期的重点文章《寻找中国技术》讲的是海信的技术之路。 技术之路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因企而异,也因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刚刚起步,以“三来一补”和低端技术为主的初步加工和粗放经营就成为当时多数企业的技术之路。90年代许多企业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引进先进技术谈何容易,经常是想“以市场换技术”,结果丢了市场,也没有消化掉真正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有些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却开发不出先进的产品来,本来就不多的物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实用型人才。即一线劳动者素质太低,不能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技术相“匹配”。造成企业亏损的原因,有80%是因为管理不善和工人技术素质较差,同样的配件,国内企业组装的  相似文献   

11.
一、技术转让需“带土移植” 时下,国内一些有眼光的企业都开始注重技术引进,为企业占领技术制高点、叫响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也有不少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上栽了跟斗,原因固然有根多,忽视“带土移植”——只引进技术,不引进人才而导致的流产不容忽视。 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大型企业引进国外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全套生产技术及相关设备,在人家本土示范时,一切运转正常,装回国后,安装都  相似文献   

12.
蔡俊 《港口经济》2010,(6):46-48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4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支持我国相关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目前我国港口在“引进来”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化战略合作者,引进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随着港口企业的发展,我国部分实力雄厚的港口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外港口的运营。  相似文献   

13.
《资产与产权》2002,(2):60-60
用国际招标的方法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大型企业进行改组改造:一是促进大型企业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实行“强强联合”,迅速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改善企业的资产状况,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深圳市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引进先进技术是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跃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重新认识技术引进工作所处的环境,正确制定引进的方针、策略,以及科学地规范政府在引进工作中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九五”期间技术引进工作的背景 “九五”期间技术引进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具体表现在: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国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5.
<正> 90年代以来,广东在原来兴办“三资”企业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一种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整厂折股,运用股权投资的形式与外商合办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国内老企业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折股作价与外商合资,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对老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原有产品水平和档次,拓展内外销渠道。有目的地选择一批国营老企业进行整厂折股或部分折股,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速改造步伐,能更好地使“老字号”释放出新能量。近两年来,广东、上海等地大力推行老企业整厂折股进行合资和老企业引入外资搞“嫁接”的办法,取得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6.
赵小玲 《中国经贸》2011,(16):84-84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都需要以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人力资源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合理利用开发人力资源,使之为企业长久发展服务,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调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发展 1、发挥资源优势,激发经济活力 (1) 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产品延伸,开发新的产品和综合利用,发展加工工业。 (2) 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市二轻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引下,紧紧抓住扩大出口创汇这个“突破口”,促进了技术进步、产品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系统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向前发展。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9%,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实现利润2.65亿元,增长30.6%,出口生产保持了上年旺盛的发展势头、创造历史新水平,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8.78亿元,增长达52%,出口创汇1.7亿美元,增长34.92%。广州二轻工业九年来的开放改革实践表明,只有敢于冲破小生产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引进改造,才能加快日用消费品生产发展,增强二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高媛  龙彪 《浙江工商》2002,(1):29-30
当所有的服装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聘请了一流的设计师,都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都无一例外地购进了高质量而又时尚的面料,都无一例外地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此时,“你有、我有、全都有”了,那服装企业又该怎样去创造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市科技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抓手,大力支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有力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