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任志强又“放炮”了:明年3月份之前,房价就会出现暴涨。他的理南是,受到各城市土地供应减少,未来商品房的供给量缩水,而需求不减.限购令会促使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国内外土地供应与房价关系的相关文献,选取芜湖市2012—2018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皮尔森系数分析了一级土地市场政府垄断下的土地供应方式、土地供应结构、土地供应数量、土地供应价格对房价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土地供应方式与房价无关,土地供应结构与房价低度负相关,住宅用地供应比例越高,则房价越低。②土地供应量对房价影响效果显著,土地出让价格与房价波动的关系极为密切。③决定房价均衡的根本因素是房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一级土地市场垄断情形下,地方政府倾向于以饥饿方式供应土地,即减少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供应价格;同时,房地产商为了高利润而囤地,对拉动地价也有重要影响。为此,需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用地供应结构,降低房价上涨的预期,打击以资囤地、闲置土地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3.
杨勤法 《江苏商论》2011,(5):148-150
房价的快速上涨,迫使中央及地方出台了限制房地产买卖的限购令。房地产限购令短期内能抑制需求、控制房价的上涨。为保证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依法进行,必须加快保障房的供应,使房地产业尽快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4.
近年中国的房价上涨不是由于供给短缺引起的,而是由泡沫需求形成的,这种泡沫需求就是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所以,要从根本上抑制房价上涨,必须要挤出这种需求泡沫;而要挤出这种需求泡沫,需要政府、开发商和建筑商三者合作,形成"平价房建设机制",使房价回归正常的市场轨道,这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战略性政策选择。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福利政策或救助政策范畴,是从结果上调解社会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推动房价上涨的供求矛盾,因为房价上涨并不是低收入群体对住房的需求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发言摘要     
《财经界(学术)》2010,(5):19-24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和引导 2009年下半年,房价上涨的势头愈演愈烈,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广州等地的房价都处于历史最高点。建议,一是重点城市在土地供应上要分类,扩大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供地规模,着力解决地价推高房价的问题。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要在大型城市增加限价房供应。三是对投资多套住房的,考虑对其持有阶段征税。  相似文献   

6.
唐勇 《消费导刊》2012,(2):17-18
矗鱼过经济学供求理论,深入分析中国房价长撇涨的根本原因在于供不应求。中国商品房需求的快速上升?有其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多重因素:而商品房供给不能有效扩大主要在于土地供应的国家垄断。另外,货币,货币政策的变动也是造成房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发言摘要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和引导2009年下半年,房价上涨的势头愈演愈烈,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广州等地的房价都处于历史最高点。建议,一是重点城市在土地供应上要分类,扩大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供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1—2013年中国商品房市场数据,实证检验分析房地产税、商品房供需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税对房价具有抑制作用,交易环节和持有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且交易环节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大于持有环节房地产税的影响;代表商品房需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对房价有显著正向影响;代表商品房供应的房屋竣工面积对房价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单纯依靠调节房地产税来影响房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综合考虑商品房的供需以及供需对房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据专家分析,随着供应的逐步增加,供求矛盾将进一步缓解,预计2014年,市场的房价涨幅将逐步趋缓;交易量方面,购房需求的释放也将保持平稳。随着2013年年底新一轮调控的上马,前期涨幅较高城市的房价涨幅已得到有效遏止,2014年房价是否会继续高歌猛进,还是会受长效机制、资金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房价的上涨,是由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土地供应的不足导致地价的上涨和开发商的捂盘惜售,导致商品房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群体理性偏移引发了购房欲望、能力和投机行为的提升,导致商品房需求过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北京市楼市火爆,房价一路飙升,2012年下半年开始,“地王”频频脱身,北京土地市场急剧升温。2013年初“国五条”及各地细则出台,继续坚持调控不动摇,“有保有压”方向明确。新一届政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维持宏观政策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工作重心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不动产登记、保障房建设等长效机制工作继续推进。10月份,北京出台“京七条”措施平抑房价上涨预期,提出要在住房供地总量成倍增加的基础上,重点通过“限房价、竞地价”方式,加大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应力度,满足中端需求和夹心层家庭需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针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政府加强了调控政策,但同时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不足,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导致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于资产价格的货币贬值,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预期逐渐向好。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针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政府加强了调控政策,但同时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不足,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导致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于资产价格的货币贬值,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预期逐渐向好。  相似文献   

14.
房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是预期,如果大家不认为房价在未来还要上涨,就会大大减少现在的购房需求,所谓的刚性需求其实弹性还是很大的。房价上涨下跌都是双刃剑,有人在过程中得利,就一定有人在其中受害。"新国五条"及其"细则"出台之后,楼市反应非常剧烈,一方面是业内大火力地反击和批判,另一方面是市场  相似文献   

15.
投资性需求旺盛导致我国房价飞速上涨,引发了多种社会和经济问题。本文认为政府要对房价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实现房屋这一准公共物品的有效分配。而征收房屋超面积保有税应当是抑制房价暴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批租制、地方政府利益推动、住房保障政策模糊等是造成我国目前高房价的深层原因。住房消费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建立起适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需求体系,一方面要建立以租售并存为特征的住房供应体系,取消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建立以政府廉租房为主体只租不售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要扩大租房比重,使占城市居民30%的中低收入户能租到低价房);改革土地批租制,并通过加大打击哄抬房价行为等相关措施,建立起价格合理的让中高收入者买得起房的商品房市场供应体系。另一方面,要调整全民买房政策导向,鼓励租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形成租房与买房并存的住房需求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夏建英 《中国市场》2012,(1):126-127,135
房控是事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事,在当前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的情况下,要不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要认清调控方向,必须矫正谬误。笔者认为住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房价不应简单地与民生画等号。解决百姓住房困难,要开阔思路,从购房需求动机出发,全方位研究措施方案。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有利经济发展才是根本。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双向调节、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对房产实行超额累进税。  相似文献   

18.
倪慧颖 《商》2013,(6):210-210
多变的房地产行业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影响房价主要有四部分因素:供给因素、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制度因素。其中供给因素包括:中国土地制度、银行信贷、通货膨胀。需求因素包括:人口经济聚集结构、住房的刚性需求。结构性因素包括:结构性矛盾、贫富差距、城乡二元制、住房供应结构。制度因素包括:税收制度、财政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出口外汇、调控的外部性等等,本文就其中几个因素点进行房价的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房价上涨过快、投资性需求过旺、供应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应通过加大税收制得的调整、严控土地审批、加大处罚力度等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衡量房价合理回归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柏青 《价格月刊》2012,(8):1-9,20
房价合理回归就是要通过对房价的调控使其回到合理水平,它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房价调控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心声和期待。判断房价是否合理回归,一看房价是否与城镇居民收入相适应;二看房价是否与成本和合理利润相匹配。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必须坚持房价调控政策不动摇,巩固房价调控成果;努力降低商品住房成本,制止开发商暴利行为;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抑制住房投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以实现房价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