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5岁的船老大想要“退休”了。但在外人看来,这个满头黑发的男人并不像是要功成身退的模样。有着20多年航海经验的黄庆久从普通船员成长为一名船长,仅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离不开他的聪明和勤奋。但“船长”和“船东”仍分属不同概念,前者意味着资历,后者则强调资本。他也想做回船东,真正的船主人,而不是拿别人的东西给别人打长工。  相似文献   

2.
晓鼎 《沪港经济》2002,(7):26-28
1950年初夏,当李和声风尘仆仆从上海赶到香港时,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在香港长住。用李和声的话来说,当初只是想到香港来住一个时期,因为那时候香港黄金市场相当“闹猛”,很适合寻工找职位。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干就是50多年,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享誉香港金融界的“老法师”。  相似文献   

3.
江阴市华西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当“村官”50多年,一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华西的经济建设,用他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丰富的工作经验,睿智的思想,提炼成“十大宝”。这“十大宝”从哪里来?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系统化。始终指导、影响、推动着华西的“三个文明”发展。如今,全村  相似文献   

4.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永好对企业的信誉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他说,如果说顾客是水,企业是船,那么信用就是船与水直接接触的壳。壳出了问题,船就会进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失很大,甚至沉没。“无信不立”,实践已经证明,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在当前社会存在信用危机的情况下,企业重视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级大玩家     
庄晓蓉 《走向世界》2010,(20):22-23
在青岛风帆国际游艇俱乐部里,段伟很出名。不是因为他的船,而是因为他对船的那种酷爱。有人这样介绍他:“只要有时间就跟他的船在一起,不出海的时候就把船擦得倍儿亮。”  相似文献   

6.
得与失     
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风浪中,船沉了,惟一一位幸存者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这位幸存者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他盼到“花儿都谢了”,还是没有船来。为了活下去,他就辛辛苦苦地弄来了一些树木枝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家”,每天,他默默地向上帝祈祷着。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太火顷刻间把他的“家”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的看着滚滚浓烟消教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区建设》2008,(10):46-47
他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市老促会;他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实践着“活着就要干事创业”的人生理想;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老干部先进典型,并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中组部表彰。他就是平顸山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  相似文献   

8.
“达瓦孜”第六代传人 新疆(主要在喀什一带)“达瓦孜”高空绝技,古称“走索”、“踏软索”和“高绳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阿迪力的家族,就是新疆英吉莎县一个著名的“达瓦孜”世家,到他已传嬗六代四百多年。阿迪力的父亲吾守尔·木沙15岁就闻名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一带,一生从事  相似文献   

9.
澳门     
港澳线第一艘豪华三体船正式投入服务 6月19日,香港中旅侨福船务公司增购的首艘豪华涡轮推动双体船(俗称“三体船”)已正式投入港澳航运线服务。该船名为“宇航2001”,可载客304人,每小时航速可达50海里。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刚好50岁的杜伟强已经有20多年的“律师龄”了,他从1975年开始进入法律界工作和学习。1980年起当律师在香港执业,1985年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20多年的律师生涯使他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尝到了不少辛酸苦辣,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在1993年,杜伟强就获香港政府颁发的荣誉大勋章。  相似文献   

11.
山水迷     
也许是因为受故乡山水的熏陶,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叹。无独有偶,700多年后,这里又出了个“山水迷”,而且做出的“山水文章”决不比“醉翁”逊色。他,就是江西永丰县委书记杨正宗。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来,浦东的经济建设创下了一连串的“第一”,其他领域也出现了超越历史纪录的势头。也许你并不知道,我国和国际吉尼斯总部接轨后,被认可批准的第~个项目,是螺体直径为O.对毫米的海螺,打破了0.sl毫米的同项在册纪录,而新纪录的证书获得者就是上海浦东新区的贝类收藏家郑根海。似乎注定与“海”有缘,郑根海1951年于浦东三林中学初中毕业后,到外地学习、工作了五年,又出乎意料地被分配到上海海上救捞局工作。从此,他以海为伴,以船为家,成了一名忠于职守、勤勉执著的海员。多年的海上生活,在地额…  相似文献   

13.
“已经放假一个星期了,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42岁的老孔在郑州国棉四厂干了二十多年,谈及厂子的现状,他愁眉不展。  相似文献   

14.
“已经放假一个星期了,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42岁的老孔在郑州国棉四厂干了二十多年,谈及厂子的现状,他愁眉不展。  相似文献   

15.
邱发文,东北育才中学超常儿童教育部老师,多年致力于培养超常儿童,经他辅导考上国内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不计其数。在许多家长和学生眼里,他就是点石成金的超人。其实,他从小并不是智力超群的“神童”,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铺满兄妹互相扶持共同奋斗的美丽花瓣——  相似文献   

16.
汪瀰 《中国西部》2010,(1):24-25
在池田先生40多年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日中友好的努力中,他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怀着“友谊和信义的力量就是和平的坚固基础”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7.
段博  陶明 《当代陕西》2010,(9):16-17
子长县李家岔镇66岁的农民周奋民,患有疝气多年,听说医改看病便宜了,他就来医院做了手术。老人算了一笔账,总费用从原来的2800元降到2000元,加上“新农合”报销部分,自己花费也就是725元。“不仅治好了身体的病,也治好了心病。”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房地产风云人物”、“中华爱国之星”、“感动陕西2005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跨世纪陕西建设系统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中国百名改革创新风云人物”、“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系列的殊荣浓缩了一个人多年的写照,他就是现任西安安达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陆正国。  相似文献   

19.
“我一家三代都在为铁路工作,现在我儿子开的是动车,比我那时候速度快多了。”今年60岁的李玉国刚退休,他从18岁走进铁路,这一晃就是40多年。见到他时,他正带着小孙子在阳台上玩。阳台地上摆着玩具铁轨,电动小火车正“哐铛哐铛”地向前开着。  相似文献   

20.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