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1、选好繁殖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在养殖池里种植水草,如水花生、水浮莲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以利于亲黄鳝产卵。在建造繁殖池或饲养池中分割一块专做繁殖用。在繁殖池中建一个面积较小的幼鳝保护池,在池壁上多留些圆形或长方形孔洞,在此处用细眼铁丝网与繁殖池隔开,水能相通,幼鳝能从网眼中进入保护池,而亲鳝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2.
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二、苗种繁育1、亲虾培育选择达性成熟的红螫螫虾作繁殖之用,要求个体大、双螫及附肢完整、体表有光泽、体质健壮、丰满度好、活力强,雌雄比为3∶1。选好的亲虾放入专门的培育池,面积不要太大,一般以25m~2左右为宜,水深50cm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一、选好繁殖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在养殖池里种植水草,如水花生、水浮莲等,并在池底放些石块、砖头,以利于亲黄鳝产卵。在建造繁殖池或饲养池中分割一块专做繁殖用。在繁殖池中建一个面积较小的幼鳝保护池,在池壁上多留些圆形或长方形孔洞,在此处用细眼铁丝网与繁殖池隔开,水能相通,幼鳝能从网眼中进入保护  相似文献   

4.
正26.如何培育小龙虾亲虾?(1)亲虾培育池的准备。可选择池塘、河沟、低洼田等作为小龙虾亲虾的培育池,每口面积以1000~1200m2为宜,要求能保持水深1.2m左右,池埂宽1.5m以上,池底平整,最好是硬质底,池埂坡度l∶3以上,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建好注、排水口,进水口加栅栏和过滤网,防止敌害生物入池,应特别注意防止青蛙入池产卵,因为蝌蚪会残食虾苗。池埂四周用塑料薄膜或钙塑  相似文献   

5.
<正> 苗种培育是指将鱼苗培育到3厘米夏花鱼种。目前有以下两种培育方法:1、原繁殖池培育 原池培育又分两种做法:一是在亲鱼产卵孵出鱼苗后,让亲鱼继续留在繁殖池中繁殖鱼苗。亲鱼和鱼苗同池喂养,待鱼苗养到3厘米左右时,捕出移到成鱼  相似文献   

6.
<正> 一、遮阴。无论是稻田养蟹还是池塘养蟹,都应有一定面积的水草,所以,如果池中水草面积小于池面积的三分之一,就应向池中移植水草,投放水草。水草遮阴效果较差的,还可搭设遮阴凉篷。这些对河蟹栖息,蜕壳、生长都很有益。二、加大水深,增加换水次数。温度太高并不适宜河蟹生长,一般认为水温22℃~25℃最适宜河蟹生长,同时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所以经常换水,换温度适宜的水对保持水质清淅,促进河蟹生长很有益处。有人认为增加换水次数会促进性腺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章小龙虾养殖场建设14.亲虾培育池塘要具备哪些条件?小龙虾亲虾培育池塘要建造在临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能够随时调节水质的地方。要求池塘周边的环境安静,避免影响亲虾的摄食等活动。亲虾池的面积以400-1200m~2/口、水深1-1.2m为宜。培育后备亲虾的池塘面积可  相似文献   

8.
<正>一、种好水草是关键1.适宜水草栽种品种(1)轮叶黑藻、黄丝藻、金鱼草:以轮叶黑藻为主,以黄丝草、金鱼草(俗称"眨米草")为辅,轮叶黑藻(灯笼泡子)、黄丝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草(眨米草)长期不腐烂,又有利于鱼类食用,是河蟹从暂养池转入扩大池的优良水草。(2)伊乐藻:暂养池及养殖早期以伊乐藻为主,低温时期利于生长、繁殖,及时为高密度暂养池河蟹提供青饲料来源,而高温期、水体混浊时易断根易腐烂,从而败坏水质,不利于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9.
<正>蟹池多品种高效养殖技术是指将河蟹养殖、水草种植、投螺施肥、蟹虾鱼混养等技术进行科学组合,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鲢鳙鱼等生长习性,进行合理套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冬季养殖空闲时段,进行下一个养殖周期的准备,元旦前后将虾种放入池内养殖,到3月初将蟹种放在暂养"特区"内进行强化培育,待池中水草长好后,再将蟹种放入大池内,实行蟹、虾混养,5-6月份放养鲢鳙鱼种及鳜鱼夏花,实现蟹虾鱼多品种同池共养。一般每亩可收获河蟹75kg、青虾50kg、鲢鳙鱼150kg、鳜鱼15kg,可收益45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 1、繁殖育苗前的准备 1.1 繁殖育苗池的选择清整 繁殖育苗池面积4—6亩,水深1.5m左右,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 亲虾放养前要彻底清整池塘,先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量75kg,化水后均匀泼洒全池。  相似文献   

11.
<正> (二)苗种培育方法1.网箱孵化及池塘育苗法本法简便易行,大部分亲虾可收回,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广大渔农应用,为目前最常用的育苗方法。据作者调查,该法目前的生产水平一般为每亩育苗池放养优质抱卵虾3~5公斤,产体长为1~2厘米的幼虾40~80万尾。  相似文献   

12.
<正> 罗氏沼虾生长快、产量高、个体大、食性广,当水温25℃时,只需100天左右即能长成商品规格,实践证明,在鱼种池混养罗氏沼虾,简便、易行。一、养殖前的准备选择注排水方便,水质清新,面积1~5亩的鱼种池。在虾苗下塘前半个月注入新水,进水时防止野杂鱼进入鱼池,在下塘前约一星期施放基肥,培养罗氏沼虾的适口饵料——水鳋,使池中有丰  相似文献   

13.
正小龙虾味道鲜美,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为提高养殖效益,本文总结了小龙虾不同养殖模式的放养特点以供参考。一、主养小龙虾模式1.秋季放养亲虾模式8-11月,按雌雄比3∶1每亩放养体长13cm左右的亲虾1000尾,使其自然交配产卵,翌年3-5月捕捞繁殖过的亲虾上市销售。由于雌性亲虾有"抱仔"护幼习性,可依据捕捞到的雌性亲虾的数量,按每尾"抱仔"150尾估算稚虾数量,控制留池稚  相似文献   

14.
甲鱼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从1999年开始在江西赣州市水产研究所甲鱼场从事甲鱼生态养殖,生态甲鱼的养殖周期一般2~3年,养殖出的甲鱼具有野生特性的优良品质,在市场上十分俏销。一般平均亩产200~260kg,亩均年收益在8000元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多年的养殖实践中,已试验摸索出一套规范的生产技术,现简介如下:一、场址选择生态养殖池建设宜建在环境安静、靠近水源、水质干净的区域,养殖池要求都是土池,以正方形为宜,池底土质以砂壤土为宜,淤泥厚度不超过15cm,要求池底平坦,池深1.2~2.5m,面积一般3~5亩,以不超过10亩为宜,有条件的可配套建设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养殖池可用石棉板、砖墙、水泥板等建防逃设施,池中要移植水草,在春季要投放适量螺蚬、河蚌等贝类,使池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一、池塘条件套养鳜鱼的池塘一般面积在1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溶氧丰富,池塘中种植部分水草。水草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河蟹蜕壳附着隐蔽,避免鳜鱼残食软壳蟹;其二是进水带进的野杂鱼繁殖时产卵附着,繁殖的野杂鱼供鳜鱼食用。养殖池塘每年都应干池消毒。二、鳜鱼种培育为了提高鳜鱼苗种的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当年育成商品鳜,鳜鱼的苗种最好是选择南方产的早繁鳜鱼苗,经专池培育后放入养成池。一般5月份从广东引进3cm左右的鳜鱼夏花专池培育,至6月中旬育成5—7cm的鳜鱼种放养到成蟹养殖池塘中。1.苗种运输苗种运输时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选择较为…  相似文献   

16.
<正> 发展青虾养殖,是一项本小利大见效快的事业,而发展养殖青虾,搞好越冬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实践表明,搞好青虾越冬,应当严抓“四巧”: 第一:巧选池 越冬池要选用比较规则、避风向阳、水深1.2米以上的池塘,池中放些水花生之类的水草或柳树枝、瓦片、砖块等隐蔽物。每亩可放柳树枝25—35公斤,水草150—200公斤。 第二:巧放养 放养时间在12月中下旬,选择晴暖天气进行。幼虾越冬,最好是每亩放养每公斤2000—3000尾的幼虾20—40公斤。  相似文献   

17.
青虾的越冬分为幼虾越冬和亲虾越冬两种。幼虾越冬是指那些(8~9)月份繁殖的虾苗,到12月份还未长到商品规格的小虾,通过越冬,留待第二年(3~4)月份作为放养的虾种。亲虾越冬,是指从商品虾中选择出待第二年繁殖用的亲虾,让其安全越冬,并对其进行强化培育,达到产卵繁殖的要求。因  相似文献   

18.
小龙虾养殖技术系列谈(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四、小龙虾苗种繁殖技术1、亲虾选择挑选小龙虾种虾的时间一般在3—4月份,来源应直接从养殖小龙虾的池塘或天然水域捕捞。雌雄比例以3∶1为宜。挑选小龙虾亲虾的标准为: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人工催产1.亲鱼的培育: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亲鱼应及时从越冬池移入亲鱼池进行培育。亲鱼池面积以1000—2000平方米为好,水深必须在1.5米以上,放养密度为每667平方米不能超过100千克,搭配花鲢10尾,以利于改  相似文献   

20.
试验证明,蟹池通过套养黄颡鱼,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生互补、共同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平衡,是实现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的同步提高的一种养殖方式,现将其套养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清整包括池埂修复、清淤、消毒等。培肥水质:用腐熟的有机肥加少量生石灰,堆在池中慢慢释放。移植水草: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水花生等,覆盖面积达池塘面积的60%—70%。投放螺蛳:在清明前每亩水面投放鲜活螺蛳250kg。2、苗种放养蟹种要求规格160只/kg左右,亩放300—500只;黄颡鱼种规格8—9cm,亩放300尾左右;同时亩放抱卵青虾0.5—1kg或2—3cm幼虾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