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清代台湾的特殊社会环境,使得丧葬救济极为重要,且颇具特色.就义冢的救济对象而言,大陆移民、戍台官兵等占较大比重.至于义冢的捐助者,除绅士阶层外,像开垦组织、郊商等社会群体,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义冢的救济对象以及捐助者,我们得以透析清代台湾特殊的社会阶层,从而更好地了解清代台湾作为移民社会、海疆社会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拉文斯坦移民法则与我国人口的梯级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解读了拉文斯坦移民法则,在对我国移民历史进行追溯的基础上,认为人口迁移的非经济理性因素占据我国移民历史的主要部分,从人口流动及迁移现象与移民法则的差异出发,解释了农民工收入回流和房地产涨升的相关原因,总结出我国人口梯级迁移的特点,并提出了人口迁移宏观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康熙廿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廿三年九月,康熙帝解除了“海禁”宣布“开海贸易”。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通商贸易,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康熙廿三年至咸丰十年台湾对外开放的一百七十七年间,台湾与大陆的通商贸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逐步发展阶段。从康熙廿三年开放海禁至雍正三年台南三郊的成立,是台湾同大陆贸易发展的第一阶段。 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实肥饶之区”,盛产粮食与蔗糖。清代统一台湾之后,清政府与郑氏政权隔海对峙的局势消失了;随着战乱的消除,社会环境日趋稳定,台湾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海禁解除之后,闽粤两省沿海的人民(其中以福建的漳泉地区为主流)纷至沓来,成为开发台湾、发展台湾社会生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台湾和菲律宾都在所谓的东洋范围之内,且又都是明清时期中国向海洋移民的重要区域。在学术界,人们曾经分别对中国历代向上述两地的海洋移民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二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研究却并不多见,然而恰恰是后一种研究具备透视如下几个关键问题的充分视角,这些问题包括:移民台湾与移民菲律宾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移民活动(移民台湾属国内移民,而移民菲律宾则属国外移民),故而,比较这两个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异同点,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其次,台湾与菲律宾的中国移民基本上都来自闽粤,移民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5.
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闽粤人民大量移居台湾和菲律宾的重要时期,移居台湾是属于国内的移民,移居菲律宾是属于国外的移民。移民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其家庭结构也会有所差异。探讨移民的家庭结构及其变迁,有助于深入了解移民的社会发展。本文不打算探讨移民家庭结构的全部,仅比较两地移民家庭结构呈现的不同特征,并揭示形成其不同特征的原因。在传统的汉人社会里,一个家庭的存在,是一个以血缘、婚姻、共同生活及祭把等因素同时并重的(1)。关于汉人家庭方面的研究,奥尔卡·朗(OlgaLang)把汉人的家庭分成三种主要的类型:即核心家庭(nuclea…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代台湾社会发展变迁的讨论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主要观点有“内地化”、“土著化”和“双向型”。分岐的焦点主要在二个方面 ,即对台湾社会转型的前提和标志有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主要是从历史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 ,得出新的观点。本文认为清代台湾转型前的社会与大陆闽粤社会没有质的区别 ,都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在国际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下 ,台湾社会既不是向“内地化” ,也不是向“土著化”或“双向型”转型 ,而是逐步转向现代社会。其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经济发展工业化 ,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立足于清代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清代考察传统人日的城乡结构,提出以城乡居民社会职业的分野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并初步探讨了传统人口城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作为长时段的历史结构研究,本文的考察向前回溯了整个传统朝代,也即历史教科书中所说的“封建社会”①;但基本立足点还是放在清代,这固然是因为统计资料的限制,同时也是因为清代本身作为传统社会的烂熟阶段所具有的代表性。一、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统一人口的城乡结构属于人口地域结构系统。但由于传统时代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社会职业分工上的显著差异,人口的城乡结构又体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若干性…  相似文献   

8.
钞晓鸿先生的新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于2004年6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32万余言,分上、下两卷。她是作者积10余年心血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汇编。上卷为“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变迁”,收录论文5篇,即:“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下卷为“明清以来的商业、人口与农村经济”,收录论文8篇,即:“‘陕商’主体关中说”、“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湖南境内各流域的历史人口变迁是很不平衡的。自汉代至明代,沅水流域的人口增长缓慢,从清代至二十世纪后期,人口呈现空前加速增长态势,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在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下,流域人口在各个时期的分布重心虽然逐渐移至下游,但也存在复杂的变动现象。地理条件、政治环境、移民和少数民族等因素明显地制约着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沅水流域人口变迁的这些特征影响着流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印行的《国鼎丛书》之八《台湾的经济计划及其实施》,日前已经问世。本书由江苏省社科院沈立人任主编、徐惠蓉任副主编,选编了李国鼎的文章39篇,分为“政策和方向”、“经济计划的制定”、“经济计划的实施”、“经济计划的机构和工作”、“经济建设的观念和经验”五个部分,共36.4万字。台湾的经济体制为“计划型自由经济”,或称计划主导型市场经济。李国鼎从 5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主持台湾的多次经济计划工作,在本书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经验到教训,都有系统的叙述和评议,可供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外来移民入迁赣南地区的主要历史时期,也是赣南客家社会文化形成的关健历 史 时期。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赣南的移民运动,有助于我们对赣南客家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历 史内涵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以往关于赣南地区移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清代的移民,而对 明代的移民只作简略的论述,以致赣南客家的早期历史不明晰。①这便是赣南客家社会文 化 未能得到全面解释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上,无论就其移民规模、抑或是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的移民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探讨明代赣南地区移民的具体来源、方式与分布 特征,以期廓…  相似文献   

12.
民国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曾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正常进程被打断。事变后移民的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职业构成)、地域分布、移民的定居率、迁移过程等方面与事变之前迥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事变前,关内向东北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性质属于中国人口自发的国内转移,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客观调节运动。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关内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  相似文献   

13.
略谈清代台湾民间对寺庙的管理──台湾清代寺庙碑文研究之三颜章炮当今台湾,民间的寺庙管理组织堪称完备,或名为管理委员会,或名为董事会,并有名目繁多的神明会,内部分工细致明确。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历史的积淀,从现存史料看,至迟在乾隆时代,台湾民间已经出现上...  相似文献   

14.
“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出现在清代,20世纪后形成了移民高潮,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当时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①“闯关东”的由来及其规模清代以前,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东部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关外的满族人大多随军人关,据估计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②即便在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此时也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为此,顺治元年(1…  相似文献   

15.
试析日本据台时期对台农业移民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长达五十年。在此期间,日本为了实现掠夺台湾资源、转移国内过剩人口、同化台湾人民,最终达到长期占领台湾的目的,始终将移民台湾作为其对台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而农业移民又是移民的重心。由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日本对台湾的农业移民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日本的农业移民计划虽然落空,但对台湾社会却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张士箱父子为了寻求科举进身之阶而东渡台湾,他们并非"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而是积极参加台湾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益等活动,并投身于云林平原和新庄平原的拓垦,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向台湾转移,族人因赴台经营而定居下来者逐渐增多,反映在墓葬方面,经历了从归葬故乡到落葬台湾的转变过程。但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拾骸归葬一直在持续,海峡两岸的张氏族人往来频繁。张士箱家族因赴台应试而逐渐定居的过程,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科举士人的移民模式及其对台湾开发的影响,应具有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台湾商品市场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传统市场形成并向近代市场转变。受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市场形成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商品市场既有与大陆大部分地区市场发展的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内容。本文拟就台湾商品市场发育、演进的轨迹,台湾市场演变中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从1644年至1911年,由于台湾的开发垦殖程度、人口数量、市场结构、商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台湾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并完成了向近代意义的市场体系演变的进程。在清代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指1625年以前),台湾岛内的经济处于原始形态,原住民…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台湾作为新形成的农业区域,对大陆沿海特别是福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台湾输出的大宗农产物是砂糖和米谷,砂糖远销大陆北方及欧美、日本等地市场,而米谷则主要在国内埠际间进行贩运,其最主要的输出地是福建。 台湾大米对福建的输入,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大略观之,可分为“官运”和“民运”两大系统。就官运言,又可分为兵眷米谷的调运与平粜米谷的买运;就民运论,又有商船贩运、租谷内运以及非法走私等等。以往已有论者对台米输出问题进行了考察。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仍属薄弱,而且多数论者都从总体进行观察,粗疏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因此仍有继续深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陆投资的新特点及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经济是典型的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是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8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活动,并随着两岸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的开放逐年增加,现已居台湾对外投资之首,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亦愈来愈大。本文从台湾对外投资的历史出发,分析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历程、地位、新特点以及带给台湾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移民与人口变迁的关系 福建古称"闽”。盖自楚威王灭越,“而越以此散”,越人流散到今浙南和福建与当地原始居民结合后,人们便称住在这里的先民为“闽越人”。这是见于史书第一次移民入闽的记载。这次移民虽不知其数,但规模肯定不小。 迨至秦末,越王的子孙无诸起兵参加反秦,接着助汉反项有功,刘邦封他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今福州市)。后余善举兵反汉,兵败国灭,汉廷又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这次徙民,《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云,“遂虚其地”,《宋书》州郡志仅谓迁出部分的居民。与此同时,汉廷为要控制闽越地,即设东部候官于今福州市,驻军看守。这是第二次移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