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2006,(3):26-28
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指导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3.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于近日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火炬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  相似文献   

4.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火炬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编按]  相似文献   

5.
吴恒 《广西经济》2007,(1):8-11
一、学习决定,贯彻纲要 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这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都是经济增长赖以延续的源动力。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实施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批复同意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明确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的提出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