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保障》2012,(4):65-65
我单位辞退某员工后,其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的规定,要求我单位支付赔偿金。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其又申请撤诉。撤诉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保障》2008,(10):69-7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第三条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3.
咨询热线     
用人单位要求签逆向劳务派遣协议怎么办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四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我原所在单位没有给我缴纳社会保险费,我依此1:7头通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申请劳动仲裁后,仲裁委却未支持我的请求,说证据不充分,我的请求不能成立。请问我的请求究竟能否成立?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第三条劳动合同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保障》2014,(11):55-55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约金责任,第二十三条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者泄露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时承担违约金责任?有人认为这种违约金责任违背了《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是无效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用人单位如何妥当地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  相似文献   

7.
我国1993年的<劳动法>没有对用人单位知情权进行规定,但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从而第一次在劳动法领域明确了用人单位知情权.由于用人单位知情权涉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因此,如何保障商业银行的知情权和劳动者的隐私权,则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下面的案例有助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保障》2011,(8):65-65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保障》2011,(11):65-65
主持人: 《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第二十七条规定:“职工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规定,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有未按时足额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害其社会保险权益行为的,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2012,(11):62-63
案例回放《社会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果用人单位未履行这些义务,将对劳动者产生什么影响,应承担什么责任?讨论意见View1只要属于工资福利范畴的就应当享受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该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由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可获得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权益,因而对劳动者可能更为有...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均受到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如果违反第十条规定而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将受到"惩罚",其立法目的在于对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确定而导致劳动者利益受损行为予以的惩罚。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保障》2008,(3):64-64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请问,该种规章制度是否需要获得工会的同意,如果工会不同意,该种规章制度是否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保障》2011,(9):66-66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农村户籍劳动者在达到60周岁开始享受新农保养老金时,用人单位能否依据该条款与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劳动者可能仅仅享受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相似文献   

15.
案例李某自2006年1月1日起入职某公司工作,2013年3月31日因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期间,公司未安排年休假,李某实际也未休年休假。李某2013年11月向某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未休年休假工资待遇。用人单位认为,单位虽然未安排职工年休,但因年休假产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项规定的休息休假争议,年休假待遇属于福利待遇,应受1年仲裁时效的限制。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规定,年休假通常不跨年度安排。故李某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双倍工资。在促使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由于相关规范不尽明确、配套规定不完善,加之个人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问题适用法律上的复杂性。双倍工资差额性质"双倍工资差额"是司法实践中的叫法,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18.
<正>《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负有事先将解除合同理由通知工会的义务。但是,对一些未成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是否需要通知工会?本文结合司法实践总结如下。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保障》2013,(9):62-63
《社会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不少用人单位存在劳务用工(没有劳动关系,相关劳动者不在该单位参加社保)的情形,但劳务费用也可能列入工资总额中。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在征收社会保险费时,是否应将劳务费用剔除?  相似文献   

20.
一、填空题1.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