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以国务院指导意见确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所代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它新在哪儿?有人说是有政府财政投入。这确实是有别于老农保的主要之处,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逼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我国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行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从1986年就开始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保障》2012,(10):8-10
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角度衡量,新农保制度无疑是这一事业发展的高峰。这项诞生至今仅三年的制度,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覆盖地域最广、覆盖人数最多、制度规模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创新的制度设计,创新的工作方法,高速的推进过程以及针对制度可持续陛再创新等等,都有待加以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4.
尽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央政府的既定方针,也是部分地区的现行政策,但在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中,存在着诸多实践误区和理论疑惑:在“什么是新农保”方面,存在财政拿钱就是新农保的误区;在“建立新农保”方面,存在条件是否具备的争议;在“如何建立新农保”方面,存在孤立推进与系统改革、地区性统筹与全国统筹、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统账结合”与“完全积累”、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等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自然就业基础上实施了许多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社会救济、“五保户”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社会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6.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自此,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试点和推广的崭新时期。而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吗?它会不会像以前的“老农保”那样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被清理整顿?新农保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又该如何进行识别呢?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宁可少上点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大事办好。”8月19日,在国务院召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如此强调。 诚哉斯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可谓名副其实的一件大事。无论从其惠及对象之广众、政策效应之深巨,还是政策意义之重大,新农保不可不谓“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完善新农保制度不但提升了社会保障体系本省的需要,而且关系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2009年以来新农保在云南省的运行情况,对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包括:一农民缴纳的保费低;二农民参保意识薄弱,;三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基金统筹管理不善;四基本养老金标准低。因此本文根据我省的实况,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原则需要明确、机制需要优化、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养老模式和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力度,破除农民陈旧思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省新农保制度发展的对策,也为完善我省新农保制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更是把不断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列入本届政府要实现的三大任务之中。可见,我国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更成为“重中之重”。我国从2005年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与2009年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  相似文献   

10.
新农保的“软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以“覆盖全体农村居民”为目标的“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序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意见》中的方案设计可能已经属于上佳的选择了。但是,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看,《意见》仍然存在几处“软肋”。指出这项制度的“软肋”所在,可以防止在今后长期发展中,这些“软肋”成为新农保发展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