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市间关系历来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但相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机理的研究,此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传统的中心地理论,城市系统理论将城市间关系简单地模型化为层级结构,从而掩盖了城市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城市经济学则在分析方法与理论工具方面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上述两大学科中关于城市间关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并梳理城市间关系研究的理论渊源与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充分解读知识流作用于城市间关系的内在逻辑和空间表现,梳理和思考城市间知识流动网络的研究脉络、研究基础、可能贡献、面对难题和应对措施显得十分必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到如下主要观点:1知识流已经成为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动力,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力会更加突显;把握城市网络研究新方向需要关注知识流这一新内容。2城市间知识流动具有明显的"社会—空间"双重属性,区别于基于交通联系的城市间"硬网络",属于"软网络"的一种;相关研究有助于激发对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再思考和再建构。3由于国界对知识流的限制与促进作用,城市间知识流动网络需要强调空间尺度与知识流动的关系,有必要开展中国国家体制和政策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4城市间知识流动网络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国家创新空间的形成,可以为国内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对经济地理空间的重塑,流动空间理论应运而生,并形成对经典的中心地理论的持续挑战。文章通过对山东省城市网络的研究,证明在省域尺度,流动空间理论与中心地理论存在内在统一性。将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作为测度城市网络的依据,从城市网络视角重新认知具有中心地、等级特征的省域城镇结构及其空间特征。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证明,空间距离、行政等级等皆对省域城市网络具有影响力,前者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空间形制的影响,而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权力结构的影响。文章的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流动空间语境出发,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再认知,并对我国省域空间规划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联系的研究一方面转向城市间关系的研究,另外一方面从简单的等级结构联系开始走向复杂的城市结构和功能联系研究。在这种趋势下,基于前人提出的功能网络分析框架,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剖析功能网络的概念内涵、空间特征,构建城市联系研究的功能网络模型。功能网络模型对珠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功能网络分析框架对城市联系强度测度具有有效性,进一步拓宽了城市联系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陈梦筱 《经济地理》2020,40(5):99-105
哈长城市群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城市密集发育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城市群。运用引力模型测算黑龙江、吉林两省地级市(州)的经济联系强度、空间隶属度和腹地关系,并结合要素实际流动量分析其空间演化趋向。研究发现:哈长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群内其他城市作为紧密联系层,沿交通干线呈"井"字形分布;中心城市具有枢纽功能;群内城市间、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隶属度高,处于彼此的紧密腹地和次紧密腹地;省际城市间联系偏弱。最后提出未来加强哈长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融合,提高群内外城市间的联系合作,推动区域整体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2):55-61,91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基于城市联系网络分析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为当前研究热点。文章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个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获取公路客运的日均发车班次数据构建城市群的城市联系网络,基于城市联系强度划分出不同层级的联系子网,利用复杂网络中度和特征向量指数对比分析城市群等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均呈现出明显的重尾分布特征,基于重尾分级法可将城市联系网络及城市节点划分成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网络的层级结构和城市节点的等级结构特征形成明显的映射关系,等级较高的联系线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辐射状结构,而中等水平的联系线以地方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结构,对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或经济密集区有一定指示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等级结构较为合理,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在对应的联系子网中占据首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处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且以成渝城市群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管制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地方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空间流动为核心,构建了技术守门员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技术守门员在全球生产网络技术获取、地方生产网络内技术传播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守门员是集群实现全球-地方联结的重要管道,这对于中小企业学习创新非常重要;技术守门员便于集群实现更为迅速的技术流动;培育和扶持技术守门员对于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地理》2021,41(9):59-68
基于流动空间,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构建多元流动要素网络,分析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过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流动空间重塑了港—城体系的结构和方向,核心港口城市能级提高,港口城市间由单纯的竞争关系变为新型的竞合关系;社团结构组合变化促进多元流网络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枢纽港及其城市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2)多核心的扁平化结构取代原来的金字塔结构成为流动空间视角下港—城网络体系的典型特征,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等综合性港口城市的辐射作用凸显。(3)港—城网络体系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内外统筹"影响下的枢纽港及其城市主导作用明显、"相辅相成"推动下的新兴港口城市快速成长及港口城市间实现自组织协调。物质流和虚拟流越来越成为港—城网络体系演化的决定性因素,且虚拟流的冲击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心地理论及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首先通过引入冰山运输成本建立了一个以重庆、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四个城市圈为支撑点的空间菱形经济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的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最后将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圈的空间菱形模型相结合,阐释了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空间布局可降低各城市圈之间的运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区内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测量国际生产者服务业公司业务联系的方法,对会计、律师、保险、银行、广告等5个行业,99家国际生产服务业公司及分支机构在珠三角50个区(县)级空间单元的业务联系分析表明:珠三角城市网络呈东西两岸、中心与外围不均衡分布状态,并具有鲜明的"跳跃性"特征,即网络节点向各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并在各城市中心城区之间形成长距离的联系。研究认为这种城市网络特征与生产者服务业分行业差异有关,宜在区域统筹的思路下,利用高级服务业网络组织规律推动各城市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对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从目标取向、基本要求、具体体现、必然选择、时代特色等几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王定星  张晶 《技术经济》2019,38(12):31-41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企业渐渐由中心区迁往外围区域,鲜有研究从这一视角观察企业迁移行为。本文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对现存企业的迁移行为进行了探讨。实证分析发现在省级层面,废水污染费征收率提升显著减少企业在城市之间迁移的数量,废气污染费征收率提高增加企业城市之间迁移的数量。在企业层面环境规制增强显著提升企业在县区之间迁移的概率。利用国家贫困县名录,进一步发现废气污染费率增加显著提升企业往县和贫困县迁移的概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加入WTO、2003年污染费征收改革后污染费上升时企业显著提高向贫困县迁移的概率。最后本文发现环境规制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水平以规避环境规制成本从而降低了迁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城市网络化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并结合Ucinet、ArcGIS软件,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日益提高,城市间创新联系显著加强;②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从早期单核心演变成中期以北京为核心、天津和石家庄为重要支点的“1+2”空间模式,再到中后期的“多中心、多层次”创新格局;③QAP非参数实证分析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正向促进创新合作,而知识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负向作用,经济邻近与认知邻近仅在早期对创新合作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应用交通区位理论,将“点、线、面”三要素层次分析法与之相结合,并进行控制点优化,从而提出一种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区位分析的线网布局方法,并以哈尔滨市为实例分析,将此方法应用于目前轨道网的调整规划之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全球互联网地图,利用网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城市节点的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并结合总带宽和连线数据,对世界互联网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表明:影响世界互联网城市节点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的关键因素略有不同;世界互联网城市等级体系是建立在原世界城市体系上的一种新等级,其受节点网络功能、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国际航空交通运量,以及GDP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6年天津市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天津市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天津市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具体解释协整关系背后的内在原因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覃剑 《产经评论》2013,(3):117-128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化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悄然成为世界金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本文以大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业整体及其亚类行业领域两个层面,对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勾画出金融等级体系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大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空间集聚—扩散理论及北京城区功能的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验证的西方空间集聚一扩散理论,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特征规律的理论表述。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结合北京城区集聚不经济的实际,加快北京城区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和与此相伴的住宅、商业用房、交通枢纽、第三产业的择情扩散,保证有效扩散的法律、税制、规划、政府职能、中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网络建设等相关环境的建设步伐,是促使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功能有效发挥和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等级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