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政村治”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已经走过二十一余年的历程.相较于全国而言,西北民族乡村地区长久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好地施行“乡政村治”,进而推动西北民族乡村地区社会的整体前进,从三个方面浅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晓旭 《魅力中国》2010,(23):100-100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及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失调,主要表现在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现象和村委会对乡镇政府干预的偏离回应。本文从“乡政村治”格局下乡村关系失调的表现出发,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前乡村治理正面临着治理主体"失联",基层组织"涣散",镇村治理"脱嵌",治理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困境。作为回应,郁南县桂圩村积极推进党建下移、网格治理、组织再造、精英整合和村企结对等,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联动"的治理格局。其创新在于:超越村级范围和行政界限,整合内外发展力量;衔接治理与发展、对接农民与市场;搭建政民互通平台,协调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以强烈的发展取向建构治理体系。构建了多元包容、开放有序、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屹 《老区建设》2014,(8):42-44
改革开放36年后的今天,四川革命老区的乡村治理面临着如下困境:乡村自治功能弱化;村级公共事业难以实施;乡村精英流失严重;村级民主选举缺少主体;村级民主监督流于形式。面对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应对之策为:乡镇政府仍是不能缺少的治理主体;村民组织要享有与政府平等对话、协商参与的管理权力;精英群体合力共治;构建功能独立的村治监督机构等。  相似文献   

5.
面对转型社会乡村治理的新挑战,湖北省宜都市启动农村网格化建设试点,形成了"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网格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的"三化四务"经验,实现了乡村治理模式从"乡政村治"到"乡村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力量从"能人治村"到"多元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理念从"管控"到"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乡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行政管制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政村治”的政治格局。乡镇政府是农村最低一级国家政权,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二者之间是“指导—协助”关系。然而,现实中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简称乡村关系)却存在着“偏离”成文法律规范的现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理顺乡村关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行农村基层"乡政村治"的治理结构,已经不可持续.在中央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新政策的形势下,应当考虑进行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在乡镇实行基层地方自治即社区自治,建立乡镇长直接选举的基层自治政府,这种"县政、乡治、村派"的治理结构,符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乡政村治”即指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具体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这样,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并存着两个处于不同层面且相对独立的权力载体:一是代表国家自上而下行使行政管理权的多镇政府.二是代表村民行使基层社区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在我国“乡政村治”是作为村民自治的现实表现和应然选择提出来的。“乡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困境表现为:村支两委权力存在博弈;乡政村治天平失衡.而其思想困境表现为:缺乏民主思想;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强调,要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想障碍,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大兵 《特区经济》2009,(2):165-167
建国后,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经历合作化阶段、人民公社化阶段和"乡政村治"三个历史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历程总体来看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民主,加强法制的历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中国农村社会公共治理机制的构建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主表达、协调、平衡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和前提。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备了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经济基础和治理基础。同时衔接过程中也存在主体性因素困境、客体性因素困境和载体性因素困境。破解衔接困境,需要做好: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以破解主体影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弥补先天不足,强化外生发展动能以解开载体困境。通过内生动力培育与外源动力协同发力,构建国家、社会、村集体和脱贫群众“四位一体”的防贫治理格局,实现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回应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呼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着简单化治理的困境、城乡统筹治理的困境和城乡资源流动不畅的困境。必须要通过构筑多元的乡村治理格局、构筑土地制度的创新与协同机制、构筑农村社会中的“人”“地”“钱”资源激活制度,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德治渗透于治理建设中,有着坚定的群众基础,历经祖祖辈辈的发扬已经浸透到了子民的血液中,蕴藏着巨大力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阐述了德治在健全乡村治理中的现状、地位及其困境与实现对策,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建设中德治面临的困境,存在道德滑坡的现象,村在民不在,道德约束力减弱等问题。探究为实现德治在健全乡村治理目标提供方法路径,重视以德为政,坚持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  相似文献   

14.
张磊 《老区建设》2020,(6):25-30
随着人口流失、共识消解以及秩序失范等乡村社会问题不断加剧,原有的乡村治理规则备受考验,并逐渐陷入了一种失语困境,即内生性规则的认同离散与效力式微、建构性规则的文本缺失与执行异化、规则之间的立场对峙与价值分歧。"三治融合"背景之下,其内含的规则理性日益凸显,表现为以公共性为核心的价值理性、以有效性为核心的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重建乡村治理规则必须从达成公共规则共识、重构治理规则体系、重塑规则规制效力等方面入手,进而契合"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紧扣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充分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利益分配和城乡二元制度等诸多问题,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主体的组织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优化、治理关系的整合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维度进行探究,阐明旅游参与实现多维“乡村性”价值回归的“三风”治理模式,并构建旅游影响下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以此为理论框架对共同富裕的赋能过程进行解构,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为例,对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进行演绎。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机制解构与案例分析,表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更应注重乡村生态宜居的长效发展,突出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相统一,并发挥乡村资源利用与人才利用的双重效应,提供一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陆莉萍 《发展》2021,(1):57-60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何提升治理主体结构功能、优化重组路径,以最佳的排列组合、优化协同的模式实现农村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新手段.西北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方面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需求多元性特征,决定了“三社联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面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短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低,社会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认同度低、社工机构对社区资源过度依赖、内卷化倾向严重,社会工作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诸多困境.破解困境需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社会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认同度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方能取得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社会工作的成效,实现“三社联动”机制设计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具有别样的难度,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顶层设计以外,还得从基层维度进行设计和实施,而基层维度设计中"五联"共治模式较为适合昌吉市.构建"五联"共治模式,形成"村村联建、社社联盟、组织联动、村企联赢、人才农户联带"的现代化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村村联合、村企联合、人才农户联合的方式实现自身优势的扩大和劣势的规避,逐渐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找准"五联"共治模式的实践路径,将会使得昌吉市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相似文献   

19.
"政社互动"是当代城市居民自治的一种新的尝试,强调的是依托互动平台对社区进行多元主体治理.本文以大连市"365社区管理模式"为考察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城市居民自治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大连市365管理模式"在"政社互动"中的实际运用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村社会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手段的专政管制的30年.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个“阶级斗争”逐渐泛化的进程.在这个“阶级斗争”泛化的进程中中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适应“阶级斗争”治村的组织建制,一方面是中共派驻农村的工作队,另一方面是村庄内部的组织机构比如治保组织、贫下中农协会和民兵组织等.改革开放前30年的“阶级斗争”治村为今天依法治村及十八届四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决议”提供了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