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秋 《商业研究》2005,(16):62-64
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说明,股权集中和家族控制才是全球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形态。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此时,公司主要的代理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获取控制权的私人利益成为大股东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2.
张宝红  王延明 《中国物价》2007,(11):65-68,48
创新活动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探讨控股股东行为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本文以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的程度衡量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并以公司的专利数作为创新活动的代替变量,考查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金流量权占控制权的比率越小,也就是控制权越偏离现金流量权越大时,公司的创新活动将减少;二者偏离越小,创新活动越多。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侵害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已有文献在对股东控制权上的分析疏漏造成了分析结果的片面性。力图通过控制权收益和超控制权收益理论的运用,深刻分析控制性股东的行为,从而提出治理大股东侵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的发展 (一)经理人员控制权模式(20世纪60-70年代) 此阶段美国基本上处于经理人员控制权主导模式,公司多数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以企业为中心,重视发展"企业家族"的机会.高层管理者认为公司的股东只是利益必须被满足的几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中的一部分,因此管理目标不是最大化股东价值,而是在股东利益和雇员、供应商和当地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在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现状,即:小股东“搭便车”从中获利和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对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占。基于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6.
雷婕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63-164
在我国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在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现状,即:小股东"搭便车"从中获利和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对小股东利益进行侵占。基于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丹洁 《现代商业》2014,(3):135-136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一直普遍存在着几个的根深蒂固的问题,股权集中度过高、股权制衡度偏低、大股东控制着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市场的难以形成、小股东地位的缺失、大股东对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等等,本文以我国深圳交易所上市的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从对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等指标的定量分析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刻画,回答了诸如大股东手中的控制权对于公司绩效是否有影响、其他股东对于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对于公司绩效是否有影响、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内部治理结构外,还有一个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委托权的征购等等。一般来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行足以构成对小股东利益的全面保护。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灵的现象。此时,必须启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用外力促使公司改善经营,使股东权益特别是小股东权益能够得到及时的保护。本文仅就控制权市场阐述小股东权益  相似文献   

9.
公司控制权是对公司所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处置权,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问题。股东通过表决权联系公司的所有与经营,股东也可以通过收购实现对其他公司的控制和通过反收购来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股东行使表决权是其行使公司控制权的体现,也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然而,资本多数决原则决定了小股东"股微言轻",参与决策成本与效益的严重失衡降低其参与投票意愿,话语权的缺失导致小股东的利益为大股东"控股权之争"所裹挟。以小股东利益保护为视角,通过梳理其表决权行使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及成因,分析实践中常见的代理权征集、表决权委托对于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影响,进而提出引入代理权信托制度的完善建议。表决权信托作为一项利益平衡机制,对于集中中小股东分散股权,制衡控股股东进而实现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及相应的监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股权的集中导致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大、小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共同利益,这促使大股东合理地使用手中的控制权扩大公司的价值,产生对公司的"支撑"行为;另一方面,控制权的集中使大股东通过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获得私利,产生对公司的"掏空"行为。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大股东掏空现象愈演愈烈的实际,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寻求控制权私利所带来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控制权私利研究的文献,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对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寻求控制权私利所带来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控制权私利研究的文献,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对关注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股东利益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更是公司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前提。先从几个方面对弱势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然后在前人基础上从法律、财务控制权安排、利益分配三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孟猛 《商场现代化》2014,(11):89-90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其根源在于国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极大不对称分布。通过建立一个简单数理模型,本文证明在国有企业现有的董事会结构中引入职工董事可以形成对控制性股东的制衡,从而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随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职工参与对控制性股东形成制衡的作用机制并就职工参与剩余控制权分配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的约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激励与约束控制性股东的行为,对其价值和成长潜力产生了不利影响,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以成本———收益函数来控制股东的侵害行为并不是任意的,其必须将控制性股东实际侵害收敛在小股东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将是有效的制约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的侵害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股东至上理论与委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当地社区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初步分析,推定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津 《商业时代》2007,(16):78-79
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在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现状,即:小股东“搭便车”从中获利和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本文基于博弈论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俊玉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178-179
越来越多的股东们认识到,控股权未必等于控制权,更未必等于财务控制权。如果在公司财务治理上没有一个合理的体制和机制安排,股东们的利益保障将无从落实。一方面从财务管理体制来把握公司的控制力,将潜在的法律控股权转化为现实的财务控制权,越来越成为股东们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是公司财务治理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  相似文献   

20.
黄嘉 《商界领袖》2004,(4):20-23
对企业性质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不同的企业治理理论。传统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这种观点可称为“股东至上理论”。新兴的观点则认为,所有权是共同的,公司应尽可能地照顾到相关利益的利益,股东只是相关利益中的一员,这种观点可称为“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