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枫霖 《商》2013,(7):130-131,127
谈话节目是电视所特有的、具有其他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色和优势。"鲁豫有约"是中国电视业界最早形成风格和名气的女性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而"奥普拉·温弗瑞秀"被誉为美国电视业界最出色、影响力最大的女性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本文试将"鲁豫有约"与"奥普拉·温弗瑞秀"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中美电视谈话节目的差异,以及中国在电视谈话类型节目上继续发展和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源出美国,一般认为NBCl954年推出的《今夜》是电视谈话节目之先河。目前在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占到整个节目总量的60%-70%。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最早的是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1996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实话实说》影响巨大,谈话类节目由此开始在我国电视界风行。此风一健,“谈”与“说”节目在电视新闻中出现也就顺理戍章。  相似文献   

3.
文莎 《商》2014,(19):124-124
近年来,随着《奥普拉·温弗瑞秀》的告别,《鲁豫有约》的两次"下嫁",曾经名噪一时的老牌谈话类节目出现了严重的受众流失。收视率的下滑直接导致节目播出时段一再调整,甚至停播。本文通过对该类节目的发展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当下谈话类电视节目应该如何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4.
程曼曼 《中国报业》2014,(22):50-51
我国的电视财经类谈话节目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节目数量不断增长,形式愈发多样,蔚为大观。本文旨在通过《财经郎眼》节目的研究,对我国财经类谈话节目现今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提出自己的思考及预测。  相似文献   

5.
石莉萍 《中国报业》2012,(18):136-137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从偏重教化发展到注重交流和信息共享,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逐步兴起,不同类型的谈话类节目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和态势。伴随着这股蓬勃发展的浪潮,地市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谈话节目,然而与数量上的繁荣相比,很多节目却远未达到品质上的完美和成熟,因此认清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地市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林赞 《科技转让集锦》2012,(11):225-225
谈话类的电翘节目,现今在电视荧屏上占有很多份量。在短短的数十年里,它是发展最快的节目类型之一。说到谈话节目,不能不讨论谈话节目主持人。在目前庞大的主持人队伍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直属于“稀缺商品”。本文试从谈话类节目的内涵外延、不同谈话类节目主持特点和对观众的意义三个层面入手浅析该类型的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7.
宫林兰 《品牌》2011,(3):68-68
<正>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电视节目形态日益丰富,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脱口秀节目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挖掘之后发展起来的。此类节目借助电视媒介,通过访谈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围绕中心人物展开谈话,以访谈方式凸显人物的人生经  相似文献   

8.
孙天玉 《中国报业》2014,(18):67-68
《Ellen Show》是美国CBS电视台的一档热门的日间电视脱口秀节目。节目自2003年9月8日开播至今广受赞誉,赢得了31座艾美奖。本文通过对《Ellen Show》的形式内容、人员选择、谈话场的非语言元素以及品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思考该节目对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借鉴意义,以及该节目形式如何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李璐 《北方经贸》2012,(6):150-15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这几年比较活跃节目样态。凤凰卫视在2002年推出了由陈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这档节目,以2005年为界,这档节目开始融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品味着怀旧,感受着猎奇,我们一起走进鲁豫和她带给我们的或美丽或忧伤的天下故事。在品读这些故事的同时,我们可以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在全新的语境下,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左伟 《致富时代》2011,(10):223-223
访谈节目与谈话节目在广播电视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两类节目都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来呈现人物或事件,给受众带去感触与感动。正因为此,它们常常被混淆、或被认为相互归属,人们对节目类型的认识越发模糊。厘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在节目定位、节目类型化等方面优化节目,观众也可以从不同类型的节目中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该文以访谈节目《面对面》和谈话节目《小崔说事》为例,从两类节目的内涵分析、选题、节目编排特点、采访特点与侧重点、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等方面来简要分析访谈节目与谈话节目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从相亲到唱歌,再到美食亲子,近两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中,热门类型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然而不管细分类型如何变化,真人秀已经成为了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当《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节目炒热之后,与烹饪、厨艺相关的真人秀愈发成为各大电视媒体争抢的内容。2012年,东方卫视引进了国外的热门版权《Master chef》,并改造为《顶级厨神》高调开播,一个小时一道菜,初轮胜出者带走一条围裙,之后进入更残酷的厨艺比拼阶段。  相似文献   

12.
肖建兵 《广告大观》2004,(9):139-139
“真人秀”是最近几年席卷欧美电视的新型节目形态,其中较好的节目在当地有着不凡的高收视率表现。中国电视界从引入播出美国经典真人秀节目《生存者》开始,电视从业者也开始了几年的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实践探索,但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国内创办各类的真人秀节目均没有过太好的收视率表现,也远未达到其像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人文谈话节目,是近两年从电视谈话节目中衍生出来的、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学术前沿节目。然而,当其面对大众传媒的话语空间.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却面临着人文谈话的生态环境营造、人文品格的追求与大众娱乐化现状的矛盾以及在消费时代如何重塑人文精神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火爆浪潮的影响下,近几年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各种“真人秀”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中央电视台的《幸存者》、《梦想中国》、《绝对挑战》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Ⅰ》以及北京台最新引进的美国真人秀节目《学徒》等等,“真人秀”节目一时间在国内“遍地开花”,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平民明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  相似文献   

15.
如今电视访谈节目可谓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国有l80多个访谈节目占据着省级以上电视台的屏幕,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增加,可见制作单位与观众收视热情之大。然而数量并不代表质量,一哄而上办谈话节目的态势掩盖不了精品欠缺的事实。但笔者却也欣喜地发现在电视访谈大军中有精兵突起,北京电视台第七频道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栏目开办时间不长,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吸引了众多观众,知名度和收视率在全国同类电视节目中占据新高。  相似文献   

16.
陈民佳 《中国广告》2008,(6):172-172
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近几年脱颖而出,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与之有别的是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更关注的是心理健康,对当事人、观众来说都是一个心理问题梳理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故事,也不再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它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3)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大卫视纷纷推出了真人秀节目。但是,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增多,节目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真人秀节目的一大阻碍。然而,《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在我国却热播成功。本文通过分析这两档节目成功的原因,来探讨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到国内政策的转变;从完全的国家管制到市场化机制的逐渐激活;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东方时空》为代表的央视节目改革,到90年代中期电视湘军以“娱乐旋风”突然崛起,中国电视一直都是在跑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3)
众所周知,在新闻领域,新闻电视谈话型节目的产生是在所有大众媒体之上的。在新闻电视评谈话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传播方式以及效果。作为学习者来说,我们想要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汲取知识,就要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做一个深入的研究,所以,笔者对谈话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行分析,致力于达到对该种节目的深入学习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视综艺扎堆现象,俗称“一窝蜂”。即一档节目热播后,随即便有一堆同类同质节目跟风而至,扎堆存在。从最早期的《综艺大观》,到后来的《实话实话》、《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一直到今天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每一档成功的新栏目出现,即会掀起跟风扎堆的狂潮。尤其在综艺电视节目领域,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式“扎堆”定位不清晰,边际模糊是中国式 扎堆存在的根本原因。尤其省级卫视,基本上保持“新闻+电视+综艺”的“三驾马车”式发展结构,兼顾电视媒体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新闻职能保持高度的趋同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