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四川省1990~2011年耕地统计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四川省历年耕地的变化情况,同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总人口、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总产量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四川省耕地变化主要受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驱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土的适宜性评价,它的评价对象只有未利用土地中的宜耕适垦地类。所以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过程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相同,但具体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为此,我们以山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为例,研究、探讨了耕... 相似文献
3.
[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分依赖于土地开发的条件下,认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以及补充耕地的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限制因子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增耕地率和等级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分析规划期内(2011~2020年)黑龙江省嘉荫县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类型上占补平衡需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结果]嘉荫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5 838.36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以其他草地为主,西南部以沼泽地为主,其他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比较零散;从类型上看,嘉荫县沼泽地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其他草地。为满足耕地数量、质量和类型上的占补平衡,至2020年最低需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0 683.83hm~2,最高需要开发12 426.34hm~2;其中补充旱地、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分别为10 513.35hm~2、163.78hm~2、6.71hm~2,且消耗时间小于15年。[结论]研究明确了耕地后备资源补充潜力,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山东省各地市的国土资源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山东省耕地数量的变动趋势、变化结构、区域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山东省近10年来耕地减少迅速,地区差异明显,直接驱动因子是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对西藏可开垦和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桂川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4):9-11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盘锦市为例,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通过建立后备资源评价体系,对盘锦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宜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广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成果,详细分析了广东近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利用方向,并从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经验优势几个方面对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北京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数量和质量上确定北京市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划分和确定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的三大分区和开发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山东省耕地数量的变化历程,对耕地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用主成分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力,采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说明耕地面积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山东省要确保533.3万hm2基本农田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广西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1990-2003年的耕地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马区动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要素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此外,国家相关政策也起着相当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探究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识别地区粮食生产关键制约因素,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建设效果。[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了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耕地产能影响因子识别的效果,并依此划分产能提升类型区。[结果](1)海伦市耕地产能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偏低的态势,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海伦市耕地产能与黑土层厚度、出现障碍层深度、耕作距离、田块状况和质地等变量显著相关,且均呈正相关,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产能影响因子,提出了产能保持区、耕作条件改良区、质地改良区、障碍层改良区和保护性耕作区5类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结论]文章所采用的基于村级尺度耕地产能及其空间分异因素模型相关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村级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布特征,基于此所划分的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较已有研究对耕地分类管理具有更精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用单一的回归分析法不易得到一个满意的模型。以四川省为例,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要的影响因素,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再对选择的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对影响耕地数量变化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主要有四大类因素: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政策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并且指出不能只靠政策手段来解决耕地保护问题,需要通过经济、制度和科技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1)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 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总览》等相关资料 ,对中国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的历年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这两方面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和实现其持续利用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