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近年国内新兴的旅游产品,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则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与周围的自然景点,吸引旅游者住宿、休闲游玩的旅游形式。它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还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作用。本文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农家乐"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勾勒,分析了乡村旅游中品牌的重要性,借此更好的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琼文 《商》2011,(4):87-8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发展已成为城镇居民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乡村休闲旅游即"农家乐",则是目前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在镇江城郊"农家乐"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卫生意识薄弱;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等问题。镇江市政府应从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也是农业旅游的强国。日本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路径主要有时令果园、专业农场、休闲农庄、乡村农园和农村公寓等,它在满足城镇居民观光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日本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作法和经验,对于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促进城乡和谐,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积累了不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路径,如以色列的B&B型乡村旅游模式、日本的绿色乡村旅游模式、加拿大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和比利时的生态乡村旅游模式等,它们在满足都市居民农家休闲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总结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于发展我国"农家乐"休闲旅游,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和就地就业而增加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农家乐作为一种主要形式,但其在中国发展历程却较短。不过,凭借着独有的趣味性与丰富的内涵,自兴起后就倍受人们的欢迎。农家乐旅游形式对传统旅游产品的结构进行完善,丰富旅游内容,不断推动假日旅游的前行。本篇论文针对农家乐旅游的可耻续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指出了农家乐旅游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受到旅游市场的欢迎与目前人们出游目的的多元化、旅游方式频繁化有密切的关系。目前,黑龙江省"农家乐"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品牌效应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混乱,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农家乐"旅游的发展。黑龙江省"农家乐"旅游定位应注重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实现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促进黑龙江省"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休闲旅游形式,是农民向城市人群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目前,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营销不足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业都体现出了网络营销起到的宣传和推广作用。电子商务在农家乐旅游服务行业的运用,可以让农家乐经营户迎合当前市民需要的网络营销渠道,让人们通过搜索引擎,社区、休闲、旅游娱乐网站中查询、获取休闲旅游和产品信息,可以开展网上预订;经营者通过网站可以快捷地收集、反馈客户信息。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构建海南特色的农家乐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海南本土的农家乐资源服务于旅游者,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家乐这一新兴的休闲旅游方式发展迅速,而网络营销是推进农家乐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农家乐网络营销还处于萌芽阶段,经营者缺乏网络营销及专业旅游业务知识,还未主动开展网络营销,且农家乐网站建设质量不高、网络支付安全隐患、网络安全度较低、网站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农家乐网络营销的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农家乐旅游网站的建设及监管,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强化网络安全的防范,以有效的促进农家乐网络营销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发展已成为城镇居民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乡村休闲旅游即“农家乐”,则是目前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在镇江城郊“农家乐”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卫生意识薄弱;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等问题。镇江市政府应从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许晓岚 《现代商业》2012,(31):84-85
虽然"农家乐"的开发运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就其本身发展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发展"农家乐"旅游要加大政府监管和扶持力度,坚持"农家乐"与"生态旅游"配套开发原则,可借鉴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来促进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本文以长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针对其相应的问题,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借助国际上品牌个性特征测度的经典量表,并结合国内相关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选取"农家乐"这一旅游休闲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家乐"旅游休闲品牌的个性维度和以往研究的"大五"维度有所不同,其品牌个性特征表现为实惠、喜悦、闲适、交互、健康和逃逸6大特征;该6项测度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农家乐"旅游休闲活动产品的品牌特性和"农家乐"旅游休闲活动的参与特点和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农家乐的概念农家乐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聚群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农家乐是仅限于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小院进行食宿招待服务的旅游形式,但目前农家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农家乐已迈出农家庭院向景区周边迁移的趋势使这样的定义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根据本文农家乐的定义,可以将农家乐划分为以下几类:休闲娱乐型、生态田园风光型,民俗文化型,聚群、民居文化型,农耕文化型等。二、农家乐的发展1.国内外“农家乐”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农家乐”起源于欧洲。意大利1865…  相似文献   

14.
柞水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之高速公路的开通,高铁站的建成,旅游扶贫是打好扶贫攻坚战,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最好的方式。本文以柞水县为例就乡村旅游带动"旅游+扶贫"提出开发旅游产品、延伸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农家乐向民宿转型、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也使我国旅游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小旅游"向多元化的"大旅游"转变。在产业融合视角下,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背景和规模,重点探讨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总结了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里有限的公园和风景区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以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因此,农家乐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上海周边的城郊大批涌现,并且由此泛滥。所以创新农家乐"娱"的形式和内容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和休闲旅游的持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全国经济增长、拉动消费内需的主要力量,曾经的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休闲旅游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以洛阳市为例,在休闲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分析了休闲旅游的特点,指出洛阳市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以及发展休闲旅游所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洛阳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程度,提出洛阳今后应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特色休闲旅游:感受文化休闲游、亲近山水休闲游、运动健身休闲游、节会休闲游、温泉养生休闲游、农家乐。  相似文献   

19.
休闲旅游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以洛阳市为例,在休闲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分析了休闲旅游的特点,指出洛阳市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以及发展休闲旅游所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洛阳休闲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程度,提出洛阳今后应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特色休闲旅游:感受文化休闲游、亲近山水休闲游、运动健身休闲游、节会休闲游、温泉养生休闲游、农家乐。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旅游是依托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农村特色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等为主题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生态。昆明"农家乐"旅游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对其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促进昆明"农家乐"旅游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有利于提高昆明乃至云南旅游业的整体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